SOC未來會被ROC取代嗎?
在網絡安全領域,技術迭代與理念革新始終在不斷推動著防御體系的進化演進。傳統安全運營中心(Security Operations Center,SOC)作為行業中長期的標準配置,曾是企業抵御網絡威脅的核心樞紐,而隨著彈性風險運營中心(Resilience Risk Operations Center,ROC)概念的興起,一種融合安全技術、業務發展與財務視角的新型主動防御模式逐漸進入行業視野,并引發了業界廣泛思考:ROC的出現是否意味著SOC會在不久的未來走向終結?
一、什么是ROC?
要深入探討 SOC與ROC未來的發展競爭關系,首先需明確 ROC的核心定義與技術邏輯。
ROC是一種以“基于業務發展的主動風險整合”為核心理念的新型安全運營模式,其理念靈感源自軍事領域的聯合作戰中心(AOC),既通過整合多領域情報形成統一作戰圖景,實現從被動“應對攻擊事件” 到主動“預測風險事件”的轉變,ROC則將這一防護思路應用于企業網絡安全領域。
從技術構成來看,ROC綜合融合了“數據、專家、流程、工具”等多維度防護體系要素:
- 在數據層面,ROC打破了SOC僅聚焦安全技術數據的局限,將網絡漏洞數據、業務運營數據、財務風險數據以及外部威脅情報整合到統一的運營環境中;
- 在專家和人員層面,它不僅需要依賴傳統的安全運營團隊,還需要組建跨部門、跨學科的運營團隊,涵蓋威脅獵手、風控師、精算師、數據科學家與業務負責人,確保從技術、財務、審計、業務多維度評估風險;
- 在流程層面,它以“情報 - 分析 - 預測 - 評估 - 行動”為閉環,通過實時整合的多種數據識別潛在業務發展中的風險與漏洞,結合跨學科團隊的分析計算出風險的財務影響,最終在攻擊者利用漏洞前制定并執行定制化應對策略,例如優先修復高財務風險漏洞、調整業務流程規避威脅等。
相比于目前的SOC體系,ROC的核心價值在于“將抽象的、技術化的安全風險轉化為可量化的業務運營成本”,讓組織的安全決策不再局限于技術層面,而是與企業整體財務目標、業務優先級深度綁定,這就是ROC與 SOC 最本質的區別:SOC 回答“如何修復漏洞,如何應對攻擊”,而 ROC 則可以回答“如果這個漏洞不修復會讓企業損失多少錢”,再指出“是否需要修復、優先修復哪一個”。
當然,建造ROC的過程充滿挑戰,一方面是要打破組織中網絡運營、風險控制和財務團隊之間現有的孤島,另一方面,還要建立能夠持續改進系統性能的正反饋循環,真正幫助管理層在風險壓力下做出更快、更明智的安全決策。
二、要取代SOC并不容易
盡管有著明顯差異,但SOC和ROC之間也并非非此即彼的競爭對手,ROC要完全取代SOC 也并不容易。SOC的局限性在于“被動應對”與“技術孤立”,難以預測威脅,也無法將安全風險與業務財務目標關聯。但需要明確的是,ROC的技術優勢有很多是建立在 SOC 的基礎之上。ROC所需的“攻擊數據”、“漏洞警報” 等核心信息,仍依賴于SOC長期積累的監測能力與事件處理經驗。
從企業實踐與技術落地的角度來看,要取代SOC并不容易,其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發揮積極作用,主要原因包括:
1、企業安全建設的“成本適配性”考慮
ROC 的構建需要跨組織多部門協作(網絡、財務、業務團隊)、先進的數據模型支撐(精算分析、風險預測算法)以及專業型運營人才配置(威脅獵手、財務師、索賠專家、數據科學家),這對企業的資金實力與組織架構等提出了極高要求。對于很多中小型企業而言,其網絡架構相對簡單,面臨的威脅多為常規攻擊(如釣魚郵件、普通勒索軟件),SOC的 “警報追蹤 + 事件響應” 模式已能滿足基本防御需求,無需投入高昂成本構建ROC風險防護體系。
2、SOC 的“技術成熟度”與“落地門檻”仍符合當前行業現狀
SOC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形成標準化的技術體系與操作流程:從日志收集、威脅檢測到事件處置,都有成熟的工具(如 SIEM 系統)與方法論支撐,企業只需按部就班部署,就能快速建立基礎安全能力。而 ROC 作為新興概念,其運作模式仍處于探索階段,如何精準量化 “漏洞的財務影響”、如何打通部門間的數據壁壘、如何建立實時反饋循環,這些問題業界目前還尚無統一成熟的解決方案。
3、SOC 的“場景適配性”更加靈活
ROC 的核心優勢在于 “整合風險”,適用于需要從戰略層面評估安全影響的場景,如關鍵基礎設施防護、大型企業全球業務安全管控等;而 SOC具備“聚焦特定事件”這一關鍵特性,在面對具體安全事件的響應場景中更具優勢。
此外,在一些對“實時響應速度”要求較高的防護場景下,如 DDoS 攻擊防御,SOC的“警報 - 處置” 快速閉環模式反而會更高效,此時,ROC 的跨部門評估流程可能會延誤攻擊響應時機。
以上原因也意味著,SOC與 ROC目前并非完全的“誰取代誰”,而是“各有所長”的互補關系,企業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的組織規模、業務場景、安全目標靈活選擇。
三、未來或走向“融合共生”
ROC理念的出現并非為了取代 SOC,而是為了彌補 SOC在實際應用中的不足,兩者的關系是 “互補共生” 而非 “對立替代”。
從技術層面看,未來的 SOC 將不再局限于 “事件響應”,而是會逐漸融入 ROC 的核心理念,例如通過集成簡單的財務風險評估模塊,將“漏洞修復優先級” 與 “業務損失成本” 關聯,幫助技術團隊更科學地分配資源。這種 “輕量化 ROC” 模式,既保留了 SOC 的低應用門檻、高響應優勢,又融入了 ROC 的風險整合理念,適用于多數中小型企業。
從組織層面看,對于大型企業或關鍵基礎設施而言,未來可以形成 “ROC 制定戰略、SOC執行戰術”的協同模式:ROC 從企業整體戰略出發,制定“年度安全風險預算”、“關鍵業務風險閾值” 等頂層規劃,而SOC 可以根據 ROC的戰略規劃,聚焦于具體事件的檢測與處置。這種協同模式既能避免 ROC 的 “戰略空轉”,又能避免 SOC的“運營盲目”,實現安全運營戰略與戰術的有機統一。
ROC 的本質是為了實現將網絡安全防御從“以技術為中心”轉向“以風險為中心”。因此,ROC 的出現不應該為了否定 SOC,而是為了推動整個網絡安全體系從 “被動防御” 向 “主動彈性” 升級。在這一升級過程中,SOC 仍將可以發揮基礎性作用,與ROC共同構成 “技術防御 + 風險管控”的完整體系。
參考鏈接:
https://www.csoonline.com/article/4078696/step-aside-soc-its-time-to-roc.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