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試圖綁架美國政府,奧特曼還有救命底牌?
OpenAI已經「大到不能倒」了。

焦慮的奧特曼身居核心,對OpenAI的高杠桿梭哈AGI帶來的巨大財務風險,比誰都清楚。
他的救命底牌,卻在本周被OpenAI首席財務官無意或有意地和盤托出。
在本周的華爾街日報Tech Live大會上,OpenAI首席財務官Sarah Friar語出驚人地提出,美國聯邦政府應考慮為AI芯片等數據中心投資提供貸款擔保。

她指出,由于尖端AI芯片的折舊率仍無法確定,企業為采購這些芯片而借債的成本居高不下,希望政府出面支持以降低融資成本。
Friar表示OpenAI正在尋求「由銀行、私募股權,甚至政府參與的生態體系,這種政府背書能夠大幅降低融資成本,并提高貸款價值比(LTV),也就是在一定股本之外能撬動的債務額度」。
Friar還強調,人工智能應被視作「國家戰略資產」,美國需要在與中國的競賽中加速擴展本國AI生態系統。
然而,一家全球估值名列前茅的科技公司向政府喊話求援畢竟不同尋常。
Friar的言論一經傳出立刻引發強烈反響,不少人質疑OpenAI這是在變相尋求政府「紓困」甚至「救助」。
批評者認為,OpenAI近來的資本開支激增已經到了難以持續的地步,此舉無異于未雨綢繆地為自己鋪設「安全網」。
畢竟,就在兩個月前有報道指出,OpenAI官方財務預測中計劃未來五年僅在服務器租賃上就要花費3500億美元,如今公司又不斷追加投入。
甚至有分析人士戲稱,Friar此番表態堪稱「AI版的豪賭求援」,仿佛在為OpenAI不斷膨脹的燒錢計劃尋找政府兜底。
對于這樣一家硅谷明星來說,請求政府提供類似于基礎設施或國防項目的擔保支持在業內極為罕見,這無疑給市場投下了一枚震撼彈。
奧特曼澄清立場
豪賭與風險同在
面對四起的議論,奧特曼很快站出來澄清立場。
他在社交媒體X平臺發長文表示,公司并不希望政府為OpenAI的數據中心提供任何擔保,也反對政府在市場中挑選贏家或替失敗的企業買單。

按照奧特曼的說法,OpenAI和其他公司此前確實回應過美國政府重建本土芯片供應鏈的號召,討論過對美國半導體工廠建設提供貸款擔保的可能性,但并未正式申請任何融資支持。
他強調,「如果我們搞砸了無法彌補,就應該讓我們失敗,其他公司自會繼續做好該做的事。這才是市場機制,應由市場而非政府來收拾殘局」。
奧特曼同時透露了OpenAI驚人的擴張規劃,以佐證公司有能力自行承擔這場豪賭。
據他介紹,OpenAI已經承諾在未來八年投入約1.4萬億美元用于構建算力基礎(包括數據中心和芯片等)。
為了支撐如此龐大的投入,OpenAI正探索更多變現途徑,例如直接向企業和個人出售算力服務,打造自己的「AI云」。
奧特曼稱OpenAI預計今年底可以達到年化200億美元的收入運行率,并力爭在2030年前后實現數千億美元的營收——只有業務規模爆炸式增長,才能消化其堪稱史詩級的基礎設施賬單。
他還坦承,公司未來不排除進一步融資(股權或債務)的可能。
一句話,OpenAI選擇了在AI前景上孤注一擲:寧可提前大舉鋪設算力「跑道」,也不愿因為保守錯失良機。
奧特曼直言,這是著眼未來十年的戰略賭注,但「我們當然也可能錯得離譜,若真如此就由市場來處理」。
Friar本人也在會后補充說明稱OpenAI目前并無啟動IPO的打算,公司本可以很快實現盈虧平衡,只是選擇了優先激進投入來擴張版圖。
對于外界熱議的「AI泡沫」論調,Friar則顯得相對樂觀。
她表示人們其實還不夠興奮,遠低估了AI的潛力;
在她看來,當下業界對泡沫的擔憂有些本末倒置,OpenAI的所作所為是為了盡早讓全球享受到強大AI帶來的實際益處。
OpenAI兩位高管在公開場合反復強調不打算讓政府為自建數據中心提供擔保,從而與「政府背書以降低融資成本」的質疑切割。
可緊接著被翻出的致OSTP公開函(2025年10月27日,署名Chris Lehane)卻提出另一套路徑:建議聯邦動用撥款、成本分攤、貸款與貸款擔保等工具,并將先進制造業投資抵免擴展至AI服務器與數據中心,目的在于壓低資本成本、分散早期風險并撬動社會資金。

https://cdn.openai.com/pdf/21b88bb5-10a3-4566-919d-f9a6b9c3e632/openai-ostp-rfi-oct-27-2025.pdf
而這,與前述否認形成直接沖突,臉被打得很痛。
OpenAI管理層的表態試圖為市場打氣,但也從側面反映出OpenAI管理層的信念:在實現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競賽中,慢即是敗,他們別無選擇,只能全速向前。
AI泡沫與「七巨頭」的利益捆綁
過去十年間,「七巨頭」(蘋果、微軟、谷歌、亞馬遜、英偉達、特斯拉、Meta)總市值增長近8倍,占標普500指數的比重從2014年的不到10%飆升至2024年中的約35%。

如今這些公司合計市值占據標普指數的比例已刷新歷史紀錄,達到37%。
七巨頭之所以能演繹這波氣勢如虹的行情,正是因為資本市場篤信它們將在AI時代脫穎而出。
然而當AI成為新的市場神話,也潛藏著集體泡沫化的風險:七巨頭的股價與估值如今高度依賴于對AI前景的樂觀預期,一旦OpenAI這樣的核心玩家稍有風吹草動,整個板塊都可能遭遇沖擊——這正是七巨頭與OpenAI利益捆綁、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真實寫照。
當前,全球科技巨頭正投入空前龐大的資金追逐AI浪潮。
據統計,僅微軟、亞馬遜、Meta和谷歌四家云計算巨頭今年在數據中心等資本開支上就合計將燒掉約3500億美元,而高盛預測全球AI相關基礎設施投資到2030年將飆升至4萬億美元!
這一輪豪賭式的投入推動了相關公司股價飆升,也讓投資者胃口大開。
然而正如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Daniel Keum所提醒的:「價值創造和價值捕獲是兩碼事」。
AI技術的確有望為經濟帶來巨大價值,但這些價值未必會回流到當前砸下重金的公司腰包里。
如果數千億美元砸下去卻遲遲換不來相應的盈利增長,所謂的「AI繁榮」隨時可能淪為「AI泡沫」。
不少華爾街人士已開始警惕這一點:他們質疑在AI擴張上投入的天文數字能否獲得足夠回報,七巨頭如今激進的資本開支是否具有可持續商業邏輯。
OpenAI在其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一方面,OpenAI的技術突破引領了這一波生成式AI熱潮,推動云服務、芯片等需求井噴;
另一方面,OpenAI本身又成為各大巨頭競相押注的對象:微軟對其投入巨資并深度綁定Azure云服務,英偉達向其提供最先進GPU并討論提供融資擔保支持,亞馬遜近期也與OpenAI簽訂了價值數百億美元的云服務協議。

可以說,OpenAI每擴張一步,背后都有七巨頭的身影在支撐;
同理,一旦OpenAI的發展受挫,這些巨頭的增長神話也將蒙上陰影。
正因如此,OpenAI CFO要求政府「兜底」的消息才會引發如此強烈的市場震動——它被一些人視作AI泡沫可能見頂的信號,哪怕Friar本人極力否認這一點。
當然,也有分析認為當前的局面尚未到真正泡沫失控的程度。
橋水基金創始人Ray Dalio的「泡沫指標」顯示,美股整體雖經歷了強勁反彈但仍處于歷史估值區間的中位數附近,七巨頭的估值相對盈利雖有些偏高但還算不上離譜。
不過大多數觀察者也承認,AI敘事如今在市場上占據了主導地位:投資者情緒高度亢奮,幾家龍頭公司巨大的投入被視作理所當然。
只要AI領域不出現預期外的負面事件,這個「泡沫」或許還能在樂觀中越吹越大——反之,一旦AI未能兌現夸張的期望,資本市場很可能迅速翻臉。
正如一位評論人士所說,昂貴的市場可以變得更加昂貴,但最終能否支撐這些天價估值,「就看這些公司燒錢的速度能否跑贏賺錢的速度」。
在AI時代開幕的宏大賭局中,OpenAI和七巨頭早已綁在了一起榮辱與共:他們共同造就了這場炫目的盛宴,也共同站在了泡沫的刀尖上。
沒有人能確定眼前的是黃金還是泡沫,唯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