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領域全新熱門職業,崗位需求今年已增長逾800%
打開招聘網站,你可能會發現這樣一類AI崗位描述:「既要精通算法模型,又能與客戶面對面溝通,深入業務場景定制AI解決方案?!?/span>
這種被稱為「駐場交付工程師」(Forward Deployed Engineer,簡稱FDE)的角色,正在成為AI產業的新風口。
他們不僅寫得了代碼,還要下得了一線「戰場」,直接駐扎到客戶公司內部,手把手幫企業把最前沿的AI模型用起來。
OpenAI和Anthropic等國外AI領軍企業今年都在瘋狂招募這類復合型人才,希望通過他們加速自家尖端技術的落地,打開更廣闊的商業局面。
AI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瓶頸
這股人才熱潮背后,是AI技術落地「最后一公里」普遍存在的瓶頸。
據統計,超過70%的AI項目都會卡在落地階段,從概念驗證(PoC)轉化為實際生產的比例甚至不足30%。
一方面,各行各業從制造業到醫療保健都渴望搭上AI快車,另一方面企業高管卻往往困惑:
具體該如何將AI用起來、怎樣才能把投入轉化為回報?
模型的能力和實際應用之間,出現了一道巨大的鴻溝。
傳統通用的軟件方案未必適用于高度定制化的AI場景;
如果沒有對業務需求的深刻理解,再先進的模型也可能變成「華而不實」的擺設。
正如Anthropic應用AI團隊主管Cat de Jong所說:
一家財富500強銀行和一家構建原生AI產品的初創公司,需求完全不同。

Cat de Jong
駐場交付工程師的出現,正是為了填補這一鴻溝。
哪里有AI落地的「疑難雜癥」,他們就沖到哪里。
在硅谷數據智能公司Palantir,這種做法被Nic Prettejohn形容為「從內部發現產品」的路徑。

Nic Prettejohn
Palantir可以說是FDE理念的先行者,早在近20年前就從軍事概念中獲得靈感,開始將工程師「前置部署」到客戶現場。
該公司至今約有一半員工擔任FDE角色,足跡遍布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前線基地、美國中西部的工廠車間乃至煉油廠。
據報道,Palantir常以「雙人小組」形式派遣FDE:一位負責梳理客戶需求(內部代號「Echo」),另一位負責技術實現(代號「Delta」)。
這樣的組合讓他們可以快速找準問題并給出定制方案。
正因深諳行業痛點,FDE們深知「軟件的價值不在代碼多精妙,而在于能否真正解決終端客戶的問題」。
只有當客戶在Demo演示時由衷驚呼「這簡直改變了游戲規則」,技術才算有了意義。
憑借這種對價值交付的執著,FDE被業界譽為AI時代的「特種兵」和「產品探路者」,承擔著把前沿技術變現為商業價值的核心使命。
新職位炙手可熱
需求暴增八倍
今年以來,隨著生成式AI掀起新一輪產業熱潮,FDE成為各大AI公司爭相招聘的香餑餑。
OpenAI在2023年初組建了專門的FDE團隊,預計2025年擴充到約50名工程師。
Anthropic則表示其應用AI團隊(涵蓋FDE和產品工程師)將在年內擴大五倍,以滿足源源不斷的客戶需求。
據求職平臺Indeed的數據顯示,這類需要與客戶深入互動的AI崗位招聘發布量在2025年前三季度猛增了800%以上,呈現爆炸式增長。

Cohere聯合創始人兼CEO?Aidan Gomez也直言,他們會在和客戶簽訂合同之初就派入工程師,「確??蛻粜枨蟮玫骄珳蕽M足,并隨著客戶團隊上手后再逐步縮減駐場力度」。
為了搶占市場先機,AI企業紛紛不惜投入人力深入客戶一線。
「我們將工程師嵌入客戶現場一起創新」,OpenAI歐洲和中東FDE負責人Arnaud?Fournier指出,這不僅幫客戶創造了價值,也將一線洞見反哺回公司,指導研發方向,確保產品迭代符合真實需求。
駐場交付工程師的價值已經在一些合作案例中得到體現。
OpenAI團隊曾協助農業機械巨頭約翰迪爾(John Deere)定制AI模型,用于精準識別田間雜草并自動控制噴灑。
傳統農用噴灑機往往「一視同仁」地噴灑整個田地,而引入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后,新系統只對準雜草施藥。
這項「智噴」技術讓農場的農藥使用量減少了60%–70%之多,大幅節省成本并減少環境危害。
更重要的是,在FDE的幫助下,農場主們學會了如何操作這些復雜的新工具,順利將AI融入日常耕作流程,實現了技術價值轉化為生產力。
這正是FDE存在的意義:不讓任何一項AI發明停留在PPT里,而是千方百計讓它在現實中發揮作用。
國內同行需求興起
誰來扮演AI「交付」角色?
這樣的趨勢不止出現在海外。
國內AI產業同樣意識到了「AI落地工程師」的重要性。
早在2022年,就有業內人士指出新型技術崗位(如駐場交付工程師和解決方案架構師)的人才需求非常旺盛。
隨著近年大模型浪潮席卷中國,如字節和騰訊等科技巨頭以及各類創業公司也設立了類似職位(如解決方案架構師),幫助客戶將通用AI能力定制成貼合自身業務的解決方案。

典型的解決方案架構師職位描述樣例
國內招聘平臺上有關「大模型落地」「AI交付」「解決方案」的職位近年來明顯增多,薪資水平也水漲船高。
不少崗位年薪動輒數十萬元,其中經驗豐富者更可達百萬級別。
這些描述幾乎和FDE如出一轍:技術與業務并重,代碼與溝通齊飛。
可以預見,隨著越來越多行業客戶尋求將AI技術引入業務,既懂技術又懂行業的交付型工程師將在中國市場上持續走俏。
如何成為一名駐場交付工程師
高薪背后是高要求。
駐場交付工程師通常被視為「T型人才」的典范:既要有技術深度,又具備業務廣度和軟技能。
對于有志投身這一角色的從業者,有幾個培養方向的建議,僅供參考。
深耕AI技術
掌握扎實的編程能力(如Python)和主流AI框架(如PyTorch),熟悉大模型原理與應用。
尤其要訓練自己在大模型微調、提示詞工程、RAG(檢索增強生成)、工作流、LangChain等Agent框架方面的實戰能力,這些都是FDE在項目中經常用到的「武器裝備」。
理解行業場景
培養對某個或多個垂直行業的業務流程和痛點的洞察力。
例如金融領域的風控合規、零售業的智能客服、制造業的質量檢測等。
可以通過參與行業項目、閱讀行業報告來積累知識。
當你對業務越熟悉,就越能發現AI可施展拳腳的切入點。
FDE要做業務價值的「挖掘機」,把模糊需求拆解成具體可落地的AI任務。
鍛煉溝通和方案能力
有機會就多參與跨部門協作的項目,練習將技術概念向非技術客戶解釋清楚,并根據對方反饋快速調整方案。
FDE本質上也是半個顧問和產品經理,需要能站在客戶角度思考。
要有良好的溝通和問題解決能力,能承受壓力推動復雜項目落地。
這方面能力的提升,離不開有意識的訓練,如多做產品演示、方案宣講,或承擔團隊項目管理角色等。
保持學習與好奇
AI前沿日新月異,新模型、新工具層出不窮。
優秀的FDE必須對新技術充滿好奇,愿意不斷學習。
要跟蹤AI前沿技術并提出創新方案,這幾乎是所有相關崗位的共性要求。
可以關注AI行業媒體(如新智元)、HuggingFace開源項目、AI前沿論文等,嘗試將新興技術應用于自己的項目中,以培養快速掌握新工具的能力。
落地為王
歸根結底,駐場交付工程師是連接「實驗室和市場」的橋梁,也是打通AI價值鏈的關鍵一環。
當你站在代碼和客戶交匯的最前線,洞察需求、解決問題,你便不再只是工程師,更是技術價值的創造者與傳遞者。
畢竟,再酷炫的AI技術,如果無法落地,終究只是鏡花水月。
而能夠架起技術通向現實之橋的人,才能定義AI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