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DeepMind丨32個隨機數字,1分鐘推演地球未來15天
天氣預報的時代真的變了。
谷歌DeepMind最新發布的WeatherNext 2,讓查天氣這件事升級成了小時級、實時化。
它的運行速度比上一代快8倍,分辨率提高到小時級,也就是說不再是傳統預報里的“明天下午有雨”,而是可以細到“明天2–3點有小雨,3–4點雨勢增強,5–6點逐漸停止”的節奏。

有意思的是,它不只給你一個版本的預測,而是能從同樣的輸入里生成幾十、上百個可能的天氣演化情景。
yuce
傳統超算要忙上好幾個小時的活,它用一個TPU、1分鐘就能做完。
結果是,99.9%的預測變量和時效都超過了上一代WeatherNext,對高溫、暴雨這種極端天氣的影響范圍,也能更早看出端倪。
那氣象預報為什么需要做到這么細呢?
讓模型自己變成小地球
首先,在現實里,很多行業都和天氣綁得很緊。
能源系統看它協調負荷;城市管理看它安排人力;農業看它定節奏;物流、航班更是每天都要盯著它做決策。
而且,大氣系統可以看成一個巨大的混沌機器,任何一個細小的擾動,可能都會影響幾天后的云層走向或降雨范圍。
傳統做法是用大量的“不同初始條件”去跑很多次預測,再從上千個結果里找出大概率的走向。
但這樣一來太耗算力了。
而讓WeatherNext 2變得既快又準的關鍵,是谷歌DeepMind新提出的FGN(Functional Generative Networks)功能生成網絡。

FGN的思路非常不一樣。它并不是堆更多的物理方程,也不去模擬天氣本身,而是通過給模型本體加上一點輕微、但全局一致的隨機擾動,讓模型變成一個會變化的小地球。
更具體來說,FGN在每次預測時都會輸入一個32維的小隨機向量,也就是32個隨機數字。這個隨機向量會穿過模型的所有層,通過控制模型的內部狀態,再由模型自然生成一套完整的未來天氣場。
一次隨機數就是一種未來,再換一組隨機數就是另一種未來。

這是因為FGN讓模型自己成為一個可采樣的隨機函數,通過內部結構把低維噪聲擴散成全球一致的變化模式。它訓練時只優化每個網格點的單點誤差(CRPS),但模型為了同時降低所有點的誤差,被迫學會天氣本身的結構規律,因此能夠自發地產生高維的空間相關性。
這也是為什么32個數字最終能生成高達8700萬維的全球天氣變化,還做到了既連貫、又符合物理結構。
這種看似簡單粗暴的方法還更準。FGN的整體表現全面超過了DeepMind之前最強的GenCast。預測誤差更低、概率表現更好、空間結構更自然,風場、溫度、高度場之間的關系也更加協調;概率分布的寬度更合理,不會過度收縮或過度發散。
在極端天氣上,它的提前預測能力尤其明顯。比如臺風路徑,FGN能比GenCast大約提前24小時達到相同精度,這對應急決策、交通調度來說是很關鍵的。

而且,在1個TPU上,它生成一次15天的全球預報只需要不到1分鐘,比之前快大約8倍。
當然了,FGN方法在真實的預測過程中,高頻變量偶爾會導致一些輕微偽影。
但整體而言,FGN已經夠穩定,夠高效,也夠實用了。
論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506.10772
參考鏈接:https://x.com/GoogleDeepMind/status/19904351054084182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