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圈「普通人上岸指南」!走對4條路,草根也能成大佬
過去兩年,「進AI」成了職場新方向。
有人報班上課,有人辭職轉行,也有人邊上班邊學。可真正能留下來的那批人,其實并不多。
Business Insider最近找了16個已經「上岸」的人,從印度到硅谷、從市場到算法,他們的經歷各不相同。
他們不是「天選打工人」,只是比別人早一步、穩一步。
先行動,再找到方向
過去兩年,「進AI圈」一直是熱門選項。
有人報了幾千塊的課程,有人開始學寫Prompt,有人還在猶豫要不要開始。
可真進到這個行業的人會告訴你——他們也不是準備好了才出發的。
Business Insider最近采訪了16個已經進入AI行業的人。受訪者來自印度、新加坡、硅谷和悉尼,有剛畢業的大學生,也有轉行的中年人。
他們普遍認為,進入AI還來得及,背景也不是決定因素。

新加坡的Benjamin Leong,原本是一名中醫師。
疫情后,他開始利用空閑時間上網課學Python、做小模型實驗。
兩年后,他加入一家醫療科技初創公司,成為AI工程師。薪資比原來高了三成。

英國的Alexander Cobb曾是音樂人。2023年聽了奧特曼的一次演講,他意識到自己不能再等,報名哈佛CS50課程、連著參加幾場AI黑客松,現在是AI初創團隊聯合創始人。
美國舊金山的Tim DeSoto,49歲,沒有技術背景,原本在Walmart做戰略。

2024年他辭職創業,每晚泡在AI Meetup上看人演示新模型,如今成立了自己的AI原生公司。
他們的經共同點只有一個:沒等準備好才開始。很多人都是先摸著石頭過河,一邊試、一邊改。
過去三年,用AI技能寫在簡歷上的人數增長了80%,但大多數并非AI相關專業出身。
在CESifo Group的報告中,從2018年至2023年間,AI相關崗位對大學學歷要求的提及下降了約15%,而「AI技能」相關的薪酬溢價上漲了約23%。
可以看出,現在的AI行業,不再看學歷、頭銜,更看「你能不能做出點什么」。
這里能看到一個真實的趨勢:AI入行的「成功者」多數不是一開始就知道路線、拿著明確地圖前進的。
他們是在路上,一邊走一邊繪制自己的地圖。
四條摸索出來的路
Business Insider總結了那16個人進入AI行業的路徑,大致分成四類:畢業入場、轉行過渡、內部轉型、自學上岸。
每一條路都不完美,但都能走通。
畢業入場:趁早上手的人
進展最順利的,是那些在學校就開始接觸AI的學生。
美國的一位應屆生,在大學期間參加AI研究項目、發論文、做open-source貢獻,畢業時就拿到了Anthropic的面試機會。
他在采訪里說:
我不是最聰明的那個,但我比別人早開始實驗。
這類人靠的是搶占先機——不是等學完再投,而是邊學邊寫邊投。
轉行過渡:拿舊經驗闖新領域
不少人來自非技術行業,靠「混合型能力」進場。
Tim DeSoto,從沃爾瑪企業戰略跳出后,成立了AI公司;他不會寫代碼,但能理解商業模型、能對接客戶。
AI崗位不只是寫程序,還有產品、運營、增長、內容。懂業務的人,反而成了AI落地環節的關鍵。
有時,不是你學多少代碼,而是你能把AI帶到哪里去。
內部轉型:在熟悉的地方重新出發
一些人沒離開原公司,而是從現有崗位轉去AI部門。
一位來自新加坡的銀行分析師,發現公司組建「AI風控組」,就主動報名內部培訓。半年后,他成為團隊的Prompt分析負責人。
這種轉型風險小、節奏穩定,但前提是要敢申請、敢跳出舒適區。
自學上岸:用作品敲開那扇門
最后一種方法,是靠作品集自學上岸。
有一位印度學生,在連投十幾家公司被拒后,他在GitHub上傳自己的模型訓練項目,結果被一家創業公司注意到。
這四條路徑看似不同,其實共通點很簡單:先做點什么,再決定下一步。
正如Google的AI研究員Katia Vlachos說的:
進入AI行業的關鍵,不是你會寫幾行代碼,而是能不能把模型用在真實問題上。
對行業新手來說,路線可以不同,開始的方式卻值得借鑒。不是想清楚再出發,而是「先動,再修路」。
不是沒能進,只是太猶豫
看完這些故事,最容易冒出來的想法是——「他們好像都挺厲害的,我不行。」
可真相恰好相反。那16個人里,很多都經歷過同樣的情緒:被拒、焦慮、拖延、懷疑。區別只是,他們「準備」了太久。

Business Insider的編輯在采訪后寫了一句很有代表性的話:
幾乎所有受訪者,在還沒想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時,就已經開始學了。
這句話,其實戳中了現在很多人的焦慮點。我們太想「找到對的路」,反而錯過了開始的時機。
國際勞工組織(ILO)在2025年發布的報告中指出,全球約25%的崗位已經「某種程度」受到生成式 AI 的影響。
也有研究發現,雖然某些崗位風險較高,AI更多是在「增強」人類能力、提高效率,而不是立刻全面代替人類。
所以,焦慮也是有原因的,環境真的變化了。但問題在于:焦慮替代不了行動。
那些后來者中,很多人不是背景好,而是比別人早一步開始嘗試:做一個小項目、接一個副業、改一個流程。
從「我要先準備好」切換為「我先做點什么」,變成了他們的共識。
AI的下一班車,還沒開走
AI的熱度還在升溫,但真正的門檻不是懂多少,而是「敢不敢開始」。
沒有誰能一步到位。有人邊上班邊學,有人半夜做副項目,有人靠一份GitHub作品被挖走。
AI行業現在的節奏更像是一場長跑,而不是短沖。
模型、崗位、工具每天都在變,沒有人能掌握全部答案。
與其花時間打聽「哪門課最值」,不如先從手邊的小問題開始。用AI寫報告、改文案、搭個原型……都算是上路。
一位接受Business Insider采訪的AI創業者說得很實在:
沒人能在AI浪潮里百分百安全,但行動總比觀望更有確定感。
焦慮的人越來越多,可真的「晚了」的人并不多。關鍵在于你能不能在猶豫中邁出那一步。
AI不會等人,但也不會拒絕后來者。
每一次動手、每一次嘗試,都是在逼近那道門。
不必完美,只要開始。
AI不是精英游戲。它更像是一場集體實驗,有人早一點開始試,有人還在想要不要試。
真正的差距,從那一刻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