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智能體總不按預期輸出?企業落地10大實戰優化經驗? 原創 精華
大家好,我是玄姐。
?做過 AI 智能體(Agent)開發的同學,大概率都遇到過這些頭疼問題:
“調了無數次提示詞,Agent 還是答非所問”、“多輪交互后,它就忘了自己該做什么”、“明明沒給的信息,它硬說有,幻覺太嚴重”……

我們團隊在開發 “企業服務智能助手”(服務領域數字員工,支持 Multi-Agent 協同與工具調用)的過程中,也踩過不少類似的坑。從最初的 “ Agent 混亂輸出” 到后來實現 “穩定解決客戶問題”,我們在上下文工程、多智能體架構、記憶管理等方面積累了一些實戰經驗。
今天就把這 10 條核心優化方法分享出來,希望能幫你少走彎路。
一、先搞懂:Agent 為什么會 “不聽話”?
在聊優化方法前,得先明確一個核心問題:你的 Agent 不按預期輸出,到底是 “預期不清晰”,還是 “技術設計有問題”?
- 預期層面:很多時候我們說 “希望 Agent 更智能”“能正確回答問題”,這種模糊的需求本身就無法指導開發。Agent 連 “正確” 的標準都不知道,自然會混亂。?
- 技術層面:提升 Agent 效果的路徑主要有兩種:優化模型(SFT、RLHF 等,成本高、門檻高),或優化上下文 / 架構(更適合企業落地)。
隨著通義千問等基座模型的迭代,普通團隊無需再投入大量資源做模型訓練。因此,我們的優化重點會放在上下文工程(動態組合系統指令、對話歷史、記憶)和 Multi-Agent 架構上,這也是企業落地 Agent 最可控、性價比最高的方向。
二、10 條實戰經驗:從 “混亂輸出” 到 “符合預期”
經驗 1:把模糊預期,拆成 “可執行的清晰規則”
核心原則:避免 “我要 Agent 更智能” 這種空話,用 “任務要求 + 輸出格式 + 風格語氣” 定義清晰標準。
比如:做 “ECS 端口安全組判斷”,模糊預期是 “判斷端口是否放行”,但清晰預期要寫清邏輯:
“請判斷 ECS 輸出結果中的端口安全組狀態:
- 若端口 / 端口范圍為 -1/-1 + ip 段 0.0.0.0 + 策略 Accept → 完全放行;
- 若端口配置特定源 ip + 策略 Accept → 不完全放行;
- 若策略為 Drop → 禁止放行。
- 輸出格式:JSON,包含 port_status(上述三種狀態之一)和 reason(判斷依據)。
”我們曾遇到 “ECS 鎖定” 的歧義問題:客戶說 “服務器鎖定了”,Agent 總優先回復 “業務鎖定(欠費導致)”,但客戶常遇到的是 “系統鎖定(密碼輸錯)”。后來我們在預期里明確區分兩種鎖定的定義,甚至讓 Agent 主動澄清 “您是控制臺看到實例鎖定,還是登錄時提示賬戶鎖定?”,準確率立刻提升。
經驗 2:上下文 “精準投喂”,別給冗余信息
核心原則:大模型需要的信息必須給全,無關干擾信息堅決剔除,“給其所需,去其所擾”。
比如:判斷 “賬戶是否欠費”,財務工具返回的字段有可用金、凍結金額、信用金額、余額等 10 多個。初期我們把所有字段都傳給 Agent,結果它有時看余額、有時看可用金,判斷結果完全不穩定。

后來和業務確認:“只有可用金為負數才算欠費”。我們只把 “可用金” 字段傳給 Agent,并明確規則 “可用金<0 → 欠費”,后續判斷再也沒出過錯。
記住:Agent 不是人,無法在復雜信息里 “自行提煉重點”。你給的信息越聚焦,它的輸出越穩定。
經驗 3:明確 “身份” 和 “歷史執行記錄”,別讓 Agent 失憶
核心原則:多角色場景(比如:客戶、客服、Agent)要分清身份,且必須保留 Agent 自己的執行歷史。
我們早期做智能客服場景時,直接把 “客戶 - 客服對話” 作為歷史傳給 Agent,希望它 “續寫客服回復”。結果出了大問題:
客戶問 “i-xxx1 實例連不上”,Agent 調用工具診斷是 “安全組問題”;客戶再問 “i-xxx2 呢”,Agent 沒調用工具,直接說 “也是安全組問題”,因為它把歷史對話當 “示例”,模仿之前的回復邏輯,產生了幻覺。
解決方案是重構上下文結構:
主線:保留 “用戶 - Agent” 的完整交互(包括 Agent 調用過的工具、返回結果);
參考:把 “客戶 - 客服對話” 標記為 “Dialogue Memory”,作為輔助信息,而非執行依據。這樣 Agent 就清楚:“我之前調用工具解決了 i-xxx1,現在要重新調用工具查 i-xxx2”,不會再模仿歷史回復。
經驗 4:復雜邏輯用 “結構化表達”,別只用自然語言
核心原則:流程、規則類需求,用 JSON/YAML/ 偽代碼替代純自然語言,結構化信息能消除歧義。
比如:“先調 A 工具,再調 B 工具,最后調 C 工具”,用自然語言描述時,Agent 偶爾會跳過 B 直接調 C。但改成 JSON 流程后,它 100% 會按步驟執行:

{
"workflow_name": "ABC工具調用流程",
"steps": [
{
"id": 1,
"name": "調用A工具",
"description": "獲取ECS實例基礎信息,參數:instance_id",
"next_step_id": 2
},
{
"id": 2,
"name": "調用B工具",
"description": "根據A的結果診斷網絡,參數:network_info(來自A的輸出)",
"next_step_id": 3
},
{
"id": 3,
"name": "調用C工具",
"description": "生成解決方案,參數:diagnose_result(來自B的輸出)",
"next_step_id": -1(結束)
}
]
}大模型對結構化數據的理解遠強于自然語言,因為 JSON 這類格式本身就是 “無歧義的執行指令”。
經驗 5:領域場景特殊?試試 “自定義工具協議”
核心原則:通用協議(比如:OpenAI Function Call)未必適配你的業務,自定義協議可能更穩定。
我們在 2023 年做 Agent 時,業界還沒有統一的工具調用標準,就自定義了一套協議:不僅包含工具參數,還加了領域特殊規則(比如:“調用財務工具前必須校驗用戶 ID 權限”)。
后來測試通用協議時發現,它偶爾會忽略 “權限校驗” 步驟,因為通用協議的訓練數據里沒有我們的業務規則。而自定義協議經過 2 年多的落地驗證,至今仍是我們的主力方案。
如果你的業務有強領域特性(比如:金融風控、醫療診斷),不妨在通用協議基礎上增加自定義約束,穩定性會顯著提升。
經驗 6:Few-Shot 別亂用,分 “任務類型” 決定
核心原則:單任務用 “多樣 Few-Shot” 提升穩定性,靈活任務盡量不用 Few-Shot,避免 “過擬合”。
- 單任務場景(比如:抽取實例 ID、判斷安全組狀態):多給幾條不同類型的示例,效果更好。比如:抽取實例 ID,要包含 ECS(i-xxx)、RDS(rm-xxx)、域名(xxx.com)等不同類型,甚至加上 “無實例 ID 時返回空” 的示例,Agent 就不會亂抽。
- 靈活任務場景(比如:根據工具結果生成客戶回復):盡量不用 Few-Shot。我們曾給過 “回復模板”,結果 Agent 不管場景是否匹配,都硬套模板,比如:客戶問 “怎么續費”,它卻用 “診斷問題” 的模板回復,反而更差。
- Few-Shot 是 “雙刃劍”:用對了能提升穩定性,用錯了會限制靈活性。
經驗 7:上下文要 “苗條”,別堆太多 Token
核心原則:即使大模型支持百萬 Token,也別把所有信息都塞進去,上下文越長,模型遺忘率越高。
測試發現,當上下文超過 1 萬 Token 時,模型對早期信息的遺忘率會急劇上升(比如:前面寫的 “必須校驗權限”,后面就忘了)。而且冗余信息會增加成本、降低響應速度。
建議用 RAG 技術動態篩選信息:只把當前任務需要的 “核心指令、近期對話、必要工具結果” 傳給 Agent。比如:多輪對話中,早期的無關閑聊可以壓縮成 “客戶曾咨詢過 ECS 續費”,不用保留完整對話。
經驗 8:用 “記憶管理” 解決 Agent “健忘”

核心原則:通過 “重點增強、上下文壓縮、外部存儲”,讓 Agent 記住關鍵信息。
- 重點信息多次提示:客戶的實例 ID、操作系統版本等關鍵信息,在多輪對話中定期 “復習”(比如:每次調用工具時,都把實例 ID 作為參數傳入),避免模型遺忘。?
上下文壓縮:只保留最近 3~5 輪的完整對話,更早的對話總結成核心信息(如 “客戶已確認實例 ID 為 i-xxx,排除欠費問題”)。
- 外部存儲長期記憶:把客戶的歷史咨詢記錄、個性化偏好(比如:“客戶習慣用 JSON 輸出”)存到外部數據庫,需要時通過工具調用讀取,相當于給 Agent 加了 “筆記本”。
- 經驗 9:Multi-Agent 架構,平衡 “可控性” 和 “靈活性”
核心原則:主 Agent 負責決策,子 Agent / 工具負責固定流程,既避免混亂,又能應對復雜場景。
我們的 “企業服務智能助手” 采用 “主 - 子 Agent” 架構:

- 主 Agent:用大模型做決策,負責 “理解客戶需求→判斷該調用哪個子 Agent→整合結果生成回復”,保證靈活性(比如:客戶問 “服務器連不上 + 怎么續費”,它能分步驟處理)。?
- 子 Agent:封裝固定流程,比如 “ECS 遠程連接診斷” 子 Agent,內部用 Workflow 定死 “查安全組→查端口→查網絡” 步驟,保證執行準確,不會出錯。
這種架構既解決了 “單 Agent 要么太死板、要么太混亂” 的問題,又便于維護,比如:要優化診斷邏輯,只改子 Agent 即可,不影響主流程。
經驗 10:HITL(人在回路),才是做好 Agent 的關鍵
核心原則:Agent 是 “模擬人的行為”,你得先知道 “人是怎么做的”,才能讓它符合預期。
做客服 Agent 時,我們一開始不清楚 “真實客服如何處理問題”,設計的流程總不符合實際。后來我們去客服現場觀察:客服接到 “服務器連不上” 的問題,會先查實例狀態,再查安全組,最后查網絡,這個流程和我們最初設計的 “先查網絡、再查安全組” 完全相反。
調整流程后,Agent 的解決率提升了 40%。此外,上線后還要收集客服的反饋(比如:“Agent 漏了查端口”),持續迭代優化。
記住:Agent 不是 “閉門造車” 做出來的,必須深入業務場景,讓 “真實使用者” 參與進來,才能越用越好。
三、總結:企業落地 Agent 的核心邏輯
AI 智能體 “不按預期輸出”,本質不是 “大模型不夠強”,而是 “工程化設計不到位”。從我們的實踐來看,企業落地 Agent 最關鍵的是做好三件事:
- 預期清晰化:把模糊需求拆成可執行的規則;?
- 上下文精準化:只給需要的信息,管好記憶;?
- 架構分層化:用 Multi-Agent 平衡可控與靈活。
這 10 條經驗都是從 “踩坑” 中總結出來的,未必適用于所有場景,但希望能給你提供一個 “優化方向”。如果你在開發 Agent 時遇到了具體問題,歡迎在評論區交流,共同解決問題,才能讓 AI 智能體真正落地生效。
好了,這就是我今天想分享的內容。
本文轉載自???玄姐聊AGI?? 作者:玄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