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級落地多智能體系統的七種架構設計模式 原創
大家好,我是玄姐。
“單體智能體”(指只靠一個大語言模型,再塞一堆系統提示詞)的路子走不長遠。
我們很快就意識到,要搭建高效的系統,得用多個 “專精型智能體”。它們要能協作,還能自主組織。
為實現這一點,AI 智能體領域已經出現了幾種典型的架構設計模式。
這張圖解會介紹多智能體 “協同調度” 的 7 種核心架構設計模式,每種模式都對應特定的工作流程:

1. 并行架構設計模式(Parallel)
每個智能體負責不同的子任務,比如:有的做數據提取、有的做網頁檢索、有的做內容總結。最后它們的輸出會合并成一個最終結果。
這種架構設計模式特別適合降低 “高吞吐量流程” 的延遲,比如:文檔解析、API 協同調度這類場景。
2. 順序架構設計模式(Sequential)
每個智能體一步步為任務增值。比如:第一個智能體生成代碼,第二個審查代碼,第三個部署代碼。
工作流程自動化、ETL 數據處理鏈、多步驟推理流程,用的都是這種架構設計模式。
3. 循環架構設計模式(Loop)
智能體會不斷優化自己的輸出,直到達到理想的質量標準。
校對文稿、生成報告、創意迭代這些場景很適合用它,系統會在敲定結果前,反復打磨完善。
4. 路由架構設計模式(Router)
這里會有一個 “控制智能體”,負責把任務分配給對應的專精智能體。比如:用戶問金融問題,就轉給 “金融智能體”;問法律問題,就轉給 “法律智能體”。
它是 “上下文感知型智能體路由” 的基礎,現在新興的 MCP/A2A 類框架里都能看到這種模式。
5. 聚合架構設計模式(Aggregator)
多個智能體先輸出部分結果,再由一個 “主智能體” 把這些結果整合為最終輸出。簡單說就是每個智能體先發表 “觀點”,再由核心智能體匯總出 “共識”。
RAG 檢索融合、投票系統等場景,常用這種模式。
6. 網絡架構設計模式(Network)
這種模式里沒有明確的層級關系,智能體之間可以自由溝通,動態共享上下文。
需要 “自由行為” 的場景會用它,比如:模擬實驗、多智能體游戲、集體推理系統。
7. 層級架構設計模式(Hierarchical)
有一個 “頂層規劃智能體”,負責把任務分給 “執行智能體”,跟蹤進度,最后做決策。這和現實中 “經理帶團隊” 的模式完全一樣。
我們在選擇模式搭建多智能體系統時(前提是確實需要智能體,且必須是多智能體系統),一直會考慮一個問題:不是哪種模式看起來最酷,而是哪種能最小化智能體之間的協作阻力。
隨便啟動 10 個智能體,把它們叫 “團隊” 很容易。難的是設計溝通流程,確保滿足三個條件:
- 沒有兩個智能體做重復工作;
- 每個智能體都知道該什么時候行動、什么時候等待;
- 整個系統的整體能力,要比單個智能體的能力更強。
?? 該你了:你最常用的是哪種模式?
好了,這就是我今天想分享的內容。
本文轉載自??玄姐聊AGI?? 作者:玄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