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享健侯為貴們的最后使命
若干年前,我們還常把“改制”列為***代的重大甚至最終使命,現在,我們在更多的談論一些更符合正常商業規律的話題。所以,中國商業或多或少進步了些吧。
一個月前,一個現在正在以色列留學、一個85后、也是一個所謂的“富二代”突然在網上問我:你們采訪過美的嗎?覺得它怎么樣?他說,他剛給來中東考察的美的老總當了幾天的希伯來語翻譯,并很快被獲邀讓他加入美的。這份邀請讓這個年輕人心有所動。“我爸爸公司太小了,得不到鍛煉,我需要去大公司看看別人是怎么發展的,這樣才知道為什么我爸爸公司10多年來還那么小。”
不過,這個有志向的年輕人不是本文標題里要說的“這一代”。而是——接下來我八卦地問他:哪個美的老總去了以色列呀?他說:何享健。
對話框里的“何享健”三字讓我稍有意外。幾個月前何將上市公司董事局主席之職出讓給方洪波,而且這段聊天發生的時候,本刊正決定將本年度“影響力榜”的終身成就獎授予何享健,于是其時我單方面陷在何已半退的錯覺中。那一刻我知道我錯了。跟其他諸多“***代”一樣,何享健的一大部分精力正傾注在海外市場的考察與開拓中。曾經的“終身成就獎”任正非、張瑞敏是這樣,今天其他的多位上榜者,包括跟何同獲終身成就的馬蔚華、還有退居董事長而常年奔波于海外的侯為貴也是這樣。
你可能會說,不就國際化嗎,都說了多少年了!可是我要說的是——你意識到了嗎,在全球百年商業史中,當一個國家現代商業力量剛開始崛起時,像中國企業這樣,在***代手上就被速速帶往海外的,不多。小國(像日本、以色列、北歐小國)因為國內市場太小,一開展生意必然是全球性的,但對于大國公司而言,***代就被迫要走向海外,在以前沒必要、也少見,這是全球化對于創始人的殘酷挑戰。且不說福特通用這些老美國制造企業的創始人不用過這個坎,甚至被視作全球化產物的沃爾瑪的創始人,也沒遭遇到類似挑戰。1992年,沃爾瑪在創業二三十年后才進軍墨西哥,這是沃爾瑪***個海外市場,而其創始人山姆·沃爾頓也恰好在這一年辭世。印度那些根基很深的家族企業,如塔塔,也是在傳承延續了100多年后,才開始國際化之旅。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局限。對于創始一代來說,他們闖過創業路上數關,在本土市場上催開出了自己的商業奇葩,已殊為不易,而要再***企業上一個格局,這格局關乎視野、戰略、人力、管理、文化氣質,幾乎要求創始人要將自身脫胎換骨大半個,而且烈士暮年,精力體力難免下降(商業也是個體力活兒呀!),真是難。所以華為這樣一家通信制造企業,在創始人領導下能將海外營收做到占比70%以上,確乃奇跡。
如果說像侯為貴、何享健等70歲左右的老人,是在為中興和美的的國際化探路試水,不一定能享其大成,那么對于馬云、張近東、李書福等這些更年輕的四十來歲的“***代”來說,國際化是判其下半場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
“***使命”其二,當然是***代能否安排好恰當的交接班。這是在任何時空下都在挑戰和煎熬企業領導人的艱難話題。而據我了解,很多在上世紀80年代創業的企業家,不管情愿或不情愿,都走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時間,壓力很大。“這一代”的***使命是否達成,還要靠“下一代”——如本文開頭的那位85后來反證。
你看,若干年前,我們還常把“改制”列為***代的重大甚至最終使命,現在,我們在更多的談論一些更符合正常商業規律的話題。所以,中國商業或多或少進步了些吧。
【編輯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