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談中美創業:中國一切從人開始
李開復***的身份是谷歌中國的首任總裁,此外,他還領導過蘋果的研發部門,并建立了微軟在中國的研發中心。因此,IT界的“三巨頭”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在于去年9月離開谷歌之后,李開復認識到,中國科技創業公司和風險投資文化存在很多不足。首先,年輕的中國企業家很難獲得種子資金和早期投資,中國也缺少像硅谷投資人羅恩·康韋(RonConway)那樣的人物。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李開復建立了“創新工場”,這是一家創業公司孵化機構。該機構不是對有潛力的項目進行分散投資,而是在全國尋找工科畢業生,讓他們幫助“創新工場”支持的公司發展,并協助他們在12-18個月之內建立自己的創業公司。
“創新工場”有點像美國的YCombinator創業孵化公司,只是“創新工場”投入的是人力資本——中國的強項之一。在李開復離開谷歌之后,國外媒體就“創新工場”的未來對他進行了采訪。
目前,“創新工場”在北京擁有80名員工。據悉,該機構計劃募集1.15億美元的資金,以便在一年之內建立5家成功的創業公司,涉及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電子商務。
在談論“創新工場”及其計劃的時候,李開復談論了中美創業文化的差異,并表示他的孵化機構將同時具有兩國創業文化的特點。以下是他的五項觀點:
1.教育的差距:李開復表示,中國的教育體系不是為建立創業公司而設立的。中國的畢業生具有很高的技術素養,卻缺乏市場、銷售、運營和領導才能。他說:“他們都是編程高手,但還需要培訓。”
政府鼓勵年輕人創業,為他們提供了資金和信貸支持,但中國的教育沒有跟上這些政策。李開復表示,畢業生在獨立創業之前,應該先通過“創新工場”或其他方式加入創業公司;如果剛畢業就自己創業,幾乎肯定會失敗。
2.父母的限制:老一代的中國人仍然很保守,包括一些新興企業家的父輩,他們都的創業持懷疑的態度。李開復表示,他不得不說服一些年輕人的父母和親友,告訴他們加入“創新工場”是正確的選擇。
“創新工場”的工資水平只有微軟、谷歌和百度的一半,而且存在較大風險。在一個十分重視穩定和名聲的文化中,說服年輕人進行創業是很困難的。李開復表示,一些家長在回信中曾表達了“我兒子的成功就全靠您了”之類的話。
3.害怕失敗:在硅谷的創業文化中,失敗甚至是值得慶祝的。很多成功的企業家表示,失敗教給了他們最多的東西。一些風險投資人也更愿意投資有失敗經歷的團隊。在中國卻并非如此。他說:“人們不理解風險和失敗。”在中國,創業公司的失敗意味著放棄,而不是重新開始,這限制了企業家的經歷,阻礙了創新。
4.一切從人開始:李開復說:“YCombinator在中國將很難經營,因為很難找到合格的投資對象。通常要調查幾百家創業公司才能找到兩家出色的。”在中國,先要找到合適的人員,然后再研究創業項目。目前,“創新工場”正支持兩家外部的創業公司,另外五個項目是“創新工場”內部建立的。
李開復表示,隨著企業家獲得更好的培訓,優秀創業公司的比例會增加。在建立“創新工場”時,他與Idealab的比爾·格羅斯(BillGross)進行了討論,決定為其支持的所有創業公司提供一些相同的模式,包括集中的人力資源、監控服務和其他工具。
李開復表示,“創新工場”現在已經人才濟濟,同時表示人才是吸引投資的重要因素。當他開始招聘時,馬上收到了7000份簡歷。到***個月底,“創新工場”有4萬份建立需要篩選。起初他們挑選了大約30名工程師。目前,公司的數據庫中有超過10萬份簡歷,這為創業公司的人才招聘提供了便利。
5.以不同的視角面對中國市場:李開復表示,盡管中美兩國的移動互聯網、游戲、電子商務和云計算都發展迅速,但卻存在一些或明顯或微妙的差異,而這些差異會影響創業公司的發展。比如,iPhone和Android在中國尚未實現很好的發展,原因是價格太貴,同時,與運營商的合同太復雜,而且不符合標準。諾基亞擁有很大的市場份額,但在移動互聯網方面卻落后于其他公司。這些都是中國的開發者需要面對的問題。
李開復表示,蘋果的應用商店(AppStore)在中國可能不會奏效。他表示:“中國人不愿意花錢購買軟件,免費模式可能會取得成功。”關于中國人對軟件的偏好,他表示,相對于美國人對搜索、YouTube和不同瀏覽器的熱衷,中國人更喜歡游戲、音樂、相片和即時通訊軟件。
李開復同時表示,中國的社交游戲創業公司很難進入Facebook等美國平臺,因為有Zynga等開發商的強勁競爭。值得注意的是,Zynga正與日本軟銀進行合作談判,這可能為其打開亞洲市場創造機會。至于Zynga開拓中國市場是否會遇到很多的困難,我們將拭目以待。
【編輯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