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 新一代業務服務管理平臺的最佳實踐
2011年11月30日,由BMC軟件舉辦的云計算管理技術大會在上海舉行,會上各路專家將就云計算愿景、云計算應用、云計算管理、業務服務管理(BSM)等話題展開精彩探討。以下是BMC大中華區軟件咨詢部經理謝瓏先生的精彩演講:
今天我們的大會整個的主題是云化管理,大家可能要問,云跟我們傳統的IT管理到底有什么樣的聯系呢?可能每個人有自己不同的觀點,在BMC來看,其實我們認為,云就是BMC業務服務管理平臺***的應用和實踐。今天我的主題就是講,云計算在BMC的實踐,以及云計算的解決方案。
BMC大中華區軟件咨詢部經理 謝瓏
首先從BSM到云計算,你去看BMC的BSM早就為云計算做好了準備,所以我們把這叫水到渠成。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BMC云計算的戰略,以及BMC怎樣身體力行實踐云計算,再一個就是云計算的生命周期解決方案,***我們來分享一些案例。
在每一次BMC的研討會上,我們都會談到BSM,BSM是BMC在8年前由我們CEO首創提出來的,提出來之后BMC一直在圍繞著BSM這樣一個核心來構建我們IT運轉的統一平臺,今天我們再把BSM回顧一下,現在我們進入動態BSM的階段,一個是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的來使用IT提供的服務。在BSM里面核心是CMDB,***個是IT服務的請求和支撐,會到具體的配置和部署的過程,之后會進入到一個運維階段,去監控和管理整個環境的容量和性能方面的問題,***會進入到整個IT的規劃和治理,看一下我們在服務的成本方面,還有在合規方面的問題,這是我們大的BSM的藍圖。現在BMC已經形成一套基于BSM一整套的解決方案,核心是CMDB。BMC的云計算是通過BSM來實現落地,大家知道在云計算里面有一些很重要的特性,比如說自服務,自服務就對應到服務請求管理這樣一些工具,還有我們的服務目錄,在云里面用戶還希望做到彈性計算,這一定要用我們自動化的服務引擎來進行實現。在云里面,經常還會涉及到計費問題,這就跟服務成本相關聯了。BSM已經涵蓋了云計算的很多方面,基于BSM的解決方案,這些產品我們可以組合出各種各樣的服務提供給我們客戶,比如幫客戶做云的規劃和設計,以及去實現一個混合云的交付,不光是針對用戶自己內部的環境,還包括和公共云的結合方面。第三塊是幫用戶去運維管理整個環境,第四是治理部分。
是不是有了云,我們其他的都不需要呢?其實不是。因為云化這部分只是企業在現階段而言只是一小部分,傳統的IT部分還是需要的。不是說IT批上一個云的時髦的外衣,我們就可以不去管傳統的那一塊,不是這樣的。就這一點而已,BSM完全具有現實意義,因為BSM不僅覆蓋到傳統的管理還覆蓋到云的管理。接下來我們看一下BMC云計算的戰略,我們的戰略無外乎也是圍繞著我們BSM業務服務管理來構建我們相應的解決方案,首先是面向運營商提供公共云的領域,接下來是幫助企業或者一些銀行、證券機構去構建企業自己的私有的數據中心,第三部分是把這兩者結合起來,可能這個企業主要是以自己的私有云來滿足它的要求,但是偶爾需要跟外部的環境去進行整合,之前Suhas提到,現在一個很重要的趨勢,IT作為內部和外部的一個中介來存在,這在一點上IT顯得尤為重要。第四個層面,就是把管理作為服務來提供,這里面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比如說IaaS,PaaS,SaaS等。
BMC不光在做云計算,還有BSM的解決方案,同時我們也是在身體力行云計算。BMC到底怎么做?我們的云之旅主要有三個部分,***階段,我們會充分利用SaaS云服務改變IT的效率。第二部分是從虛擬化到構建內部的IaaS云。第三部分與公共云整合,建立混合云模式。首先***個旅程,就是我們充分利用SaaS的服務,借助這個我們實現轉變,比如我們減少了10個開發和維護的人員。我們相關系統,因為遷移到SaaS之上,相關系統占的空間就減少了三分之二。第二段旅程從虛擬化開始,大家看到在08年的時候,我們差不多有一萬五千多臺服務器,到11年現在我們的物理服務器已經減少了差不多一萬臺左右,總體的設備數量包括虛擬機,總數是在增加的,這就帶來一個直接好處,就是你在硬件方面支出減少,同時你對機房的空間占用也少了,還節約了很多能耗。管理員的比例是1:610,但是光有這些虛擬化夠不夠,如果你只有虛擬化的話,我們相應會帶來很多管理方面的問題,所以只有虛擬化是不夠的。我們這里還引進了BMC自己云計算的平臺,把IT很多服務轉到IaaS基礎架構服務平臺上來。BMC在2010財年的時候,有1884個服務請求,同時會涉及2千多個服務的實例,還有2040多個服務實例在項目結束之后被回收掉了,帶來的效果是什么呢?我們50%的請求可以在一天之內就交付,而且得到客戶的確認。以前我們差不多要用一周的時間,這是一個很大變化。另外就是節省了很多成本。第三個旅程,就是進一步邁向公共云,比如像亞馬遜,我們借助這些公共云的供應商跟他們合作,BMC在大部分情況下,我們內部的容量滿足我們一般的容量的要求就可以了,我們不需要買太多的服務器,當我們容量不夠的時候,我們會把它送到公共云合作伙伴的系統里面去進行實現。這樣帶來的好處是,***有更好的彈性。同時成本也會更低,因為你不需要保持***的容量需要。但是你要做到這個并不是那么容易,必須有一個前提你必須要對你的容量有精確的分析,同時要有足夠的手段,當你需要公共云的時候能夠自動的調度。
接下來看BMC云計算的生命周期解決方案。這是我們的示意圖,講了云計算生命周期到底怎么回事。從左邊用戶發起請求開始,用戶是我們CLM的中心,用戶有兩類一類是普通的業務用戶,還有一類是管理員用戶。BMC現在做的按照當前業界的趨勢,去配合這些趨勢做一些研發,很快大家會看到,我們的云計算跟移動性,跟IT的消費化有很多結合,以后用戶很可以在IPDA,IPHOEN提供請求,當他需要相應服務的時候都可以和系統連起來。用戶要做的就是你進入星巴克,你首先看到星巴克的菜單,然后你需要你需要什么樣的咖啡,這就是我們一個基本的服務目錄,但是配合這個服務目錄還有很多的玄想,你需要什么樣的杯子,要加糖還是不加糖等等服務。另外還有一個服務策略引擎來決定用戶的請求是由什么樣的資源來履行,服務級別是怎么樣的,怎么關聯。可能是根據用戶的角色來決定服務的級別,也可能是根據用戶跟我們簽署的協議來決定,有可能是根據資源可用性的狀態,以及它的容量,同時又兩個服務器可以滿足你要求的話,那我們會繼續落后看一下每個服務器負載的情況,它的容量情況,然后再決定具體映射到什么樣的服務上面去。之后這個服務交付使用,進入到一個運維的階段,關于云運維我們也有一系列的解決方案,***當客戶項目要撤銷,我們可以做一些回收的動作。
這是我們的CLM云計算周期解決方案組成的部分,從門戶和服務目錄角度來說,比如說服務請求,變更以及服務級別管理。在服務策略引擎里面,主要是對應到自動化管理,再加上容量管理,還有用戶體驗管理,***下是資源層面,怎么樣具體調度各種各樣資源,我們也有對應一系列的解決方案。
BMC的CLM有幾個巨大的特點,***是我們是以開放性為本,大家也看到了這個趨勢,異構的趨勢是非常明顯的,也就意味著如果我們的平臺不夠開放,不能支持異構環境的話最終很難生存,可能用戶就被綁定到一兩個廠商上去了這肯定不是我們所期望的。BMC做非常好,我們已經做了很多的廠商,跟他們有接口,同時你有一些新的設備,或者說一些要連接的環境,這時候我們還提供專門的API,可以讓你很快做開放,***就是開放性。第二,BMC做的是同時可配置又可定制的平臺。一般廠商提供可定制的能力,而BMC的特點是我們可以同時做這兩樣,要實現這個特點必須要有配套的產品邏輯和架構架構。這部分主要有四個模塊跟它相關,比如說服務目錄,服務藍圖,服務策略以及資源管理四大塊。
在這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可配置的概念,我舉一個小小的例子,比如現在IT為我們的開發部門提供一種業務,當開始業務比較少的時候,可能我們提供的環境是放在一個設備里面,但是后面可用戶上來了,很多的開發用戶都要使用這個環境,這時候對BMC來說,只要在服務藍圖里面去選擇一個恰當的部署模式,現在我把不同的組件分開來,你只要選一下就可以,不需要再重新開發一個程序實現。另外,可能過了一段時間,用戶又想我還需要做一些防護手段,保護我的開發環境,就是在服務目錄和服務藍圖里面,管理員可以把防火墻,甚至一些具體的防火墻的策略都可以跟服務關聯上,這是可配置的一個概念。
下面一個特點就是多租戶,因為云做的事情是把很多資源給它集中起來,然后再分享給大量用戶使用。所以這里面用戶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安全性,所以BMC的做法是,我們內置一種多租戶,就是把不同的用戶單位或者組織給它分開來,然后在不同的租戶之間我們會有對應的安全的措施,這是和解決方案一起來的,不需要額外做開發。同時我們也可以針對不同用戶給它不同等級的安全性。
前面我們把幾個主要的CLM特點給大家介紹一下,BMC在云計算這一塊具有什么樣的交付能力呢?現在我們在國內,包括臺灣在同時實施幾個云計算的項目。比如其中有一種快速的云的實施服務,我們可以在三周到一個月時間內給用戶交付一個具有40個左右的用戶場景的云的系統,當然也允許我們后面再去做一些配套的開發。同時我們還有跟云相關的培訓服務。
***我們看一些案例,BMC在云計算的部分,案例已經越來越豐富了。除了常見的運營商方面的客戶,我們對銀行,對一些企業我們也提供這種云計算的服務,同時很多大型的外包商也在跟BMC做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