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揭秘美國“棱鏡計劃”
近日,美國政府的棱鏡秘密監控項目被中情局前雇員愛德華·斯諾登曝光,而facebook、谷歌、蘋果等多家科技公司也被曝參與了這一項目。棱鏡計劃到底是什么?斯諾登到底是叛徒還是英雄?
棱鏡項目的前身是小布什任內在911事件后的恐怖分子監聽項目。在當時這個項目曾遭到廣泛批評,且其合法性因未經過外國情報監視法庭批準而受到質疑,但之后的棱鏡項目則得到了該法庭的授權令。在奧巴馬任內,國家安全局持續運作此項目。
棱鏡項目從美國IT企業的服務器直接進行收集。據報道,數家科技公司參與了PRISM 項目,包括微軟、雅虎、Google、Facebook、YouTube、Skype、美國在線以及蘋果公司。
這樣,情報機構就能對實時通信和存儲信息進行監視。國家安全局經由棱鏡獲得的數據包括電子郵件、視頻和語音交談、視頻、照片、文件傳輸、和社交網絡上的詳細信息等。其中98%的信息來自雅虎、Google和微軟。
棱鏡項目已經成為美國重要的情報來源。2012年,《總統每日簡報》中,有1,477個項目使用來自棱鏡項目的數據。
在泄密的資料中,還有另外一種數據來源:“上行(upsteam)”“上行”項目在承載互聯網骨干通信內容的光纜上安裝分光鏡, 復制其通信內容。
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職員愛德華·斯諾頓將兩份絕密資料交給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刊出后外界嘩然。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詹姆斯克拉珀證實了美國政府在長達近六年的時間里一直以保衛國家安全為由,利用諸如Google和Facebook等大型互聯網服務公司收集位于美國境外的外國人的信息。法條不能用在針對任何美國公民、任何其他美國人士、或任何位于美國境內的個人。
奧巴馬也為政府的監聽項目做了辯護,稱“有關互聯網和電子郵件的項目并不適用于美國公民,也不適用于生活在美國境內的人”。
據美國民調機構蓋洛普公司12日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受訪民眾中53%不支持聯邦政府以反恐之名獲取電話和網絡記錄,37%持支持態度,還有10%不持任何觀點。其中,30%的受訪者認為,無論加上怎樣的前提條件,這類監控項目都不正確。
斯諾登在事后逃亡香港避難,他究竟是叛徒,還是英雄?美國國內也存在爭議。斯諾登現年29歲,高中沒有畢業,離開學校之后拿到的是高中同等學力證書,這種學歷在美國情報業界算是低得不同尋常。
斯諾登先前擔任美國中央情報局技術合同工和雇員,后來轉到咨詢公司布茲•艾倫•漢米爾頓公司,擔任國家安全局的合同工。
斯諾登雖然學歷不高,但顯然野心或雄心遠大,喜歡思考一般人一般不會去認真思考的憲法和憲政問題。
他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泄露國家秘密并不是為了謀取私利,也不是一時感情沖動,而是他深思熟慮的結果;他深知他行為會給他帶來怎樣的一種危險的后果,但為了公眾的根本利益,他還是選擇了透露他認為公眾應當知道的信息,并愿意承擔由此而來的任何后果。
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的《1984》刻劃了一個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集權社會,統治者運用“電幕”監控公民的生活。該書出版后,成了一個偉大的預言。
在棱鏡事件爆發后,《1984》在亞馬遜上的銷量上升了5771%,老大哥一直在看著你,從未走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