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硬結合 如何構建高效的數據中心?
能耗問題一直是各大數據中心的心頭之痛。有數據表明,2015年我國數據中心能耗預計將高達1000億度,相當于整個三峽水電站一年的發電量;目前國內數據中心的PUE值普遍過高,從2.2到2.6不等。而在國外,施耐德電氣參建的位于瑞典的世界首個氣候友好型數據中心EcoDataCenter將PUE值控制在1.15以內;位于北卡羅來納州的勒努瓦的谷歌數據中心,PUE值更是降到了1.12。那么,針對 高能耗、設計不合理、運維成本高的問題,國內要如何構建出如此高效的數據中心?
從設備管理轉向資產管理
前一階段網易、支付寶及攜程相繼宕機,尤其以攜程事故最為嚴重,經歷了12個小時才徹底恢復。在數據中心經歷的這場抖動中,80%的處理時間是用于尋找錯誤的設備或連接。據國外媒體報道,對于擁有大型數據中心的公司來說,42%的IT主管表示至少需要一天時間來找宕機服務器。調查機構表示,在臃腫的數據中心中,服務器的平均利用率僅為10%到20%,厚厚的電費清單中,有90%的能耗是用在閑置服務器上的。
而許多IT主管甚至并不知道自己的機房有多少臺正在服役的服務器,更無從得知哪些是閑置的服務器。
因此,針對能效的資產管理,數據中心管理人員和IT主管人員必須跳出設備性能管理這一局限,開始著眼于數據中心的資產管理。
建設模塊化數據中心
模塊化數據中心是按照高可靠、高效節能和整體快速部署的建設理念來構建的新一代數據中心基礎架構的解決方案,是專門針對云時代數據中心的需求而提出的。在云時代數據中心趨于大型化和超大型化,資本投入龐大和運營成本驚人,同時,其承載的應用越來越多,對可靠性要求也越來越高,模塊化數據中心通過工程產品化、設計標準化和模塊化疊加等方式,十分有效地解決了這些問題。
盤古數據公司、中國電信合作建立的深圳盤古觀瀾錦繡數據中心,采用的便是微模塊化數據中心解決方案。所謂微模塊數據中心,指的是該數據中心內部由多個完全相同的微模塊組成;微模塊則是以若干機架為基本單位,包含制冷模塊,供配電模塊及網格、布線、監控在內的獨立運行單元。該項目建成后運行能效整體PUE達到了1.43左右,相比較國內2.2的平均值,能耗已下降超過25%。
同樣在深圳,鹽田港數據中心則采用另外一種模塊化數據中心構建——預制模塊化。相比較微模塊,預制模塊化則是先在工廠將電力、制冷、通行電纜等進行預先部署,完成測試,然后直接將框架進行部署,使整個工程僅用了3個月便完工,而PUE也同樣達到1.5。
以上這些解決方案的應用,大大改善了數據中心過去建設資本投入龐大、投資資源浪費等種種問題,縮短了建設周期,提高了實際能效。
軟件管理:提高決策效率與準確性
雖然模塊化數據中心為數據中心的快速部署和高效節能奠定了一個良好的物質基礎,但在具體的管理和運維上,則要依賴于配套軟件,也就是DCIM(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管理軟件)——它將為數據中心實現高達30%的節能效果。DCIM打通了IT系統和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管理之間的聯系,使IT管理者可以直觀顯示數據中心所有物理資產和邏輯資產的完整能耗清單,以及機柜和數據中心的場地位置和機柜熱負載,并作出相應的操作。

DCIM全稱Data Center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即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管理。DCIM是近兩年在數據中心管理領域興起的一個熱點話題,旨在采用統一的平臺同時管理關鍵基礎設施如UPS、空調以及IT基礎架構如服務器,并通過數據的分析和聚合,最大化數據中心的運營效率,提高可靠性。
目前,DCIM已經成為數據中心領域新的熱點,基于打通IT設備與基礎設施之間聯系的功能,許多廠商已開始提供DCIM解決方案。擁有DCIM解決方案的國外廠商有施耐德電氣、艾默生、CA Technologies、美國康普、西門子、美國力登、德訊科技Datcent、泛達Panduit等。同時,英特爾也是DCIM的積極倡導者,并將其Node Manager技術授權給了Fieldview Solutions、iTRACS、JouleX、 PowerAssure、Modius、 CiRBA、Viridity等廠商,得到了市場的響應和支持。
其中施耐德電氣的StruxureWare平臺不僅提供物理、虛擬和云基礎設施的概要信息,還進一步集成了建筑管理系統(BMS),包含預測分析功能和假設分析場景規劃,改進了決策的效率和準確性。
總結
對于數據中心能耗問題,軟硬結合才是王道。通過在底層采用模塊化數據中心硬件,上層通過DCIM軟件進行管理,才能實現整體的數據中心能耗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