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攜號轉網”時代,用戶與運營商將何去何從?
“最近有辦理攜號轉網的打算么?”
“目前沒有……”
記者最近詢問身邊的朋友對攜號轉網的態度時發現,知之者甚多,有轉網打算的人卻寥寥。樣本數量不多,不具備絕對參考性,但或多或少體現出這樣的現狀:人們對于攜號轉網這件事,并不似業界預期那般狂熱。事實上,自2006年《信息產業部關于保障移動電話用戶資費方案選擇權的通知》文件下發后,“攜號轉網”一詞就進入了大眾的視野。彼時大部分人對這一尚在萌芽期的業務抱有極大的熱情。如今13年過去了,當全國“攜號轉網”系統正式上線運行,在這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運營商和消費者,立場與態度是否已經發生了轉變?
用戶通信方式轉變
作別了家書抵萬金的那些年,“攜號轉網”剛被提出時,正值電話與短信成為與人交流首選方式的時代。“一個月500條短信都不夠發,電話中聊到耳朵發燙也不舍得放下……”這是一代人的美好記憶。那時,就連給自己的手機號碼換個彩鈴也需要深思熟慮一番,電話號碼對一個人來說,不只是一串冰冷的數字,更是貼在身上的重要標簽。即使別家運營商有更適合自己的套餐,人們也不愿輕易更換這串數字。手機雙卡雙待乃至三卡槽也因此被大眾普遍接受,成為終端制造的一大趨勢。
而如今,移動互聯網的線上交流功能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傳統通信方式,用微信、視頻來溝通和交流感情,短信用來收驗證碼成了大多數用戶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提費降速”的持續貫徹,讓絕大多數人不再把運營商資費太貴掛在嘴邊,轉而將關注點放到運營商服務質量、信號、網速和覆蓋率上。就連不久前三大運營商公布的5G商用套餐,相對價格與套餐中所含內容也無明顯區別。因此,對相當多用戶來說,轉網的需求不再迫切。
運營商角色變化
在27日召開的全國“攜號轉網”正式提供服務啟動儀式會議上正式宣布,在全行業的通力協作下,比原定目標提前一個月完成了“攜號轉網”的服務提供。這也標志著通信行業向更高質量、更優服務邁出了堅實一步。至此,對用戶來說,轉變運營商的最后一項桎梏也被打破,對運營商而言,有可能帶來的用戶流失是不容小覷的問題。目前,運營商新用戶增長已接近天花板,攜號轉網有可能會帶來運營商之間用戶的再分配。在被督促取消“隱形門檻”,提升服務質量后,運營商并非處于被動位置,以用戶為中心的精細化運營必須提上日程,綜合業務能力的提升對運營商而言迫在眉睫。
與此同時,運營商也不甘于僅僅在用戶生活中扮演基礎電信提供者的角色,正在積極探索更廣泛的業務覆蓋面。這一點從三大運營商2018年財報中即可窺探一二,雖然傳統基礎電信業務對營收貢獻不足,但新業務營收貢獻都頗為強勁。中國電信的IDC和云服務持續增收;中國聯通通過持續推進經營的互聯網化轉型,借助與互聯網公司深化業務合作為移動服務增收;中國移動物聯網持續發力,咪咕視頻、咪咕閱讀及手機支付業務也不斷傳來利好消息。隨著“攜號轉網”的持續深入,也促使運營商在服務、產品等各方面持續深耕細作。面對5G帶來的新機遇,提升創新能力也是不變的真理。
后“攜號轉網”時代,還會有哪些剛需?
目前,專家的普遍觀點是“攜號轉網的黃金期已過”,這是否表示該業務無需再持續深入推進?經過調查記者發現,這一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相反,人們對于攜號轉網有了更多樣化的需求和期待。以記者所在的北京為例,這里外來人口眾多,“北漂”們手機號碼的歸屬地可能是自己的家鄉、可能是自己大學所在地,對這類人來說,轉變運營商并非剛需,他們更希望能夠轉變號碼歸屬地,雖說漫游費早已取消,但異地號碼辦理業務時不免會遇到一些不便。如果能夠攜號轉歸屬地,無疑是一件具有現實意義的惠民舉措
攜號轉網作為一項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和重大社會效益的惠民工程,也是推動信息通信行業公平競爭的重要舉措。目前,攜號轉網的大幕才正式拉開,任何判斷都為時尚早。運營商已經拿出了充分的誠意與實際行動,用戶的自主選擇性也得到了極大的保證。在記者看來,攜號轉網不是運營商之間的暗暗角力,只是市場發展的必然結果。下一步,誰能給用戶提供更滿意的服務,就有可能在這場關乎“轉出”與“轉入”的競爭中獲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