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時危與機 零售行業數字化轉型新機遇
3月12日,SAP舉辦了“疫時危與機,應對有方略” SAP 零售行業線上研討會,零售行業專家、企業共同探討了疫情大考下中國零售業的影響和新機遇,企業如何迅速在突變情況下,滿足消費者需求,進行行業革新。
中國現代零售業過去的幾十年發展,一直不斷演化和變革,消費需求、政府政策和科技發展等因素是零售行業發展的固有驅動力。新冠疫情對泛零售行業而言是一場大考,將對整個零售行業未來幾十年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據悉,零售商家紛紛受到巨大的影響,百貨行業營收與同期相比下降80-90%,全國已有600個購物中心減免了商戶租金。
經過疫情考驗的企業將呈現出巨大的發展空間,畢馬威企業咨詢(中國)有限公司數字化和客戶業務合伙人毛健在會議上表示:“疫情催生了零售行業變革的三個新驅動力。首先,疫情帶來的差異化打擊加速了零售行業競爭格局分化,將凸顯“贏家通吃”和“局部打穿”的馬太效應,各個細分類目行業結構將被重構,行業加速洗牌。同時,消費將出現顯著的“多快好省”和“極致體驗”的消費需求分裂。消費者對產品質量、安全性、履約時間和性價比要求加劇,對線上和全渠道、社區/近生活圈的偏好加強。其次,數字化轉型的戰略問題將成為常態問題,在流量紅利消失時,企業需要思考如何通過數字化營銷、對接O2O到家服務、產品快速迭代等創新業務模式獲取經營和品牌紅利。“
SAP中國大消費品行業資深零售專家顧問丁彥文和SAP零售行業專家吳占東分享,近期數據顯示超市銷售額增長了600%,京東到家、淘鮮達、多點都出現了400%以下的增長。雖然零售行業遭到重創,但以生活用品和生鮮品類為主的超市和連鎖店有了巨幅增長。“宅經濟”促使了盡快構建到家業務的能力。這也是零售企業最快的自救方式,把線下流量轉移到線上。
SAP專家認為,疫情下零售本質沒有變:依然是把最好的商品,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交付到消費者手中,并提供最好的服務。漲價原因有兩種:一是系統錯誤,對于“異常管理”透明度和實時性不夠,二是加盟店漲價,對加盟店的管理粒度不夠,只做到了財務管理,沒有進行業務管理。此外,供應鏈建設所帶來的的渠道成本降低才是零售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疫情也促使了盡快構建 “從供應鏈到定價”構筑全流程能力,尤其是控價能力。
突發事件是檢驗企業的免疫力,迫使企業重新思考定位,優化內部管理,加速布局全渠道。作為SAP客戶嘉賓,利群商業集團總裁徐瑞澤表示疫情期間,利群集團多個業務包括奧萊,購物中心,百貨商場在內的日常經營受到了很大影響,在失去了春節傳統銷售旺季的同時,百貨及外租區商鋪部分已基本停業。
在數字化零售平臺方面,利群2016年就推出了O2O業務,并在17年推出了基于線上的B2B業務。利群做過很多次訂單爆量的預演,但在出現疫情后,線下流量大幅轉到線上,平臺購物需求壓力加大,訂單量超過了以往測試的10倍甚至20倍以上。
為了保障供應,利群積極調動全體員工,并且最大化利用數字化技術,很好地應對了極大的物流挑戰。其數字化技術主要運用在線上和庫存管理上,線上商城,數據分析,保證無接觸式配送能實施和商品貨源的充足,通過數據分析來指導線上線下經營。快速的響應使利群線上O2O和B2B業務得到巨大的鍛煉和提升,較好地實現了平抑市場物價,穩定民生物資供應。
毛鍵表示,在危機中能跑通的商業邏輯才是真正優秀的商業邏輯,在危機中被驗證的數字技術才是真正有效的數字技術。零售行業數字化轉型正在步入深水區,疫情完成了零售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教育過程。未來,企業將會把數字化轉型作為戰略性命題進行體系化思考和加速執行。
零售商承擔著國家“保供應、保品質、保價格”的戰略重任,而只有全鏈路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全流程透明和可追溯才能保證商品的供應、品質和價格。零售行業一直追求從工廠到消費者的高效供應鏈路,尤其是應急情況下的供給能力。大平臺將更加注重供應鏈整合及物流效率的提升能力,并且強化精準服務,前后端實現專業分工的生態協同,提升服務效率和體驗,降低邊際成本。
社區商業將加速爆發,在交通樞紐和生活社區將出現高速發展的社區商業,圍繞在線社群,聚合社區生鮮零售、日雜、輕餐飲、社區服務等各類商品、服務,縮短消費和商品之間的距離,實現精準觸達和服務。第二,“危機見轉機”,短期內的區域隔離,將加速催生社區生鮮企業的到家服務,前置倉和拼團,社區商業爆發,直播帶貨。
疫情過后,產業生態也會更具黏性發展:任何一家企業不可能單獨應對疫情災難,長期存在的零供博弈關系期望得到緩解,疫情將倒逼品牌零售商、購物中心和商場、供應商的命運共同體的形成。供應鏈能力強,管控優秀,勇于創新、具有組織自驅力的零售企業將從危機中脫穎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