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員炸鍋”!Claude一夜撤離 Windsurf,OpenAI 收購遭"精準狙擊"
本月初,Anthropic 悄然切斷 Claude 3.x 模型在 Windsurf 平臺上的接入,直接影響其免費與 Pro 試用用戶。
Windsurf的官方消息
事情發生得很快。6 月 4 日,Windsurf 收到 Anthropic 的正式通知:Claude 3.x 系列模型將在不到一周后全面停止服務。那封郵件沒多解釋,只提了一個理由——“資源有限”。
不到 48 小時前,彭博披露:OpenAI 正在洽談以 30 億美元收購 Windsurf,這家前身是 Codeium 的 AI 編程平臺。行業的反應很一致:Anthropic不愿繼續把 Claude 賣給 OpenAI的“未來子公司”了。
圖注:techcrunch的報道
“我們不會把 Claude 賣給競爭對手。”兩天后,Anthropic 聯合創始人 Jared Kaplan 在 TC Sessions 上確認了外界猜測,并補了一句,“這聽起來就不太對勁。”
這話很克制,但意思很重。如果 Claude 是 Claude Code 背后的模型引擎,而 Windsurf 做的正是 AI 代碼生成工具,那 Anthropic 現在要切斷的,或許不僅是一次服務供給,而是一次“未來沖突的可能性”。
Windsurf 并不否認 Claude 對自己的重要性。它在公告里寫得很清楚:“我們愿意持續為 Claude 支付費用,Claude 一直是我們推薦的模型。”但真正的問題是:一旦歸入 OpenAI 體系,這樣的合作就沒有“被信任”的前提了。
圖注:Windsurf CEO Varun Mohan的6月4號推文
誰在定義平臺的“邊界”
Windsurf 的產品并不只是模型調用界面。它提供代碼預覽、部署插件、協同開發模塊——在面向工程師的體驗層上,有不少差異化的設計。但大多數用戶并不在意這些。用戶關心的是:點下“生成”后,代碼能不能跑。
Claude 的代碼能力目前仍被認為是頂尖的,尤其是 Sonnet 系列在多輪邏輯任務中的表現。一位 AI 工程師說:“Claude 是目前唯一一個能‘看懂我意圖’再寫代碼的模型。”在這個前提下,Windsurf 的產品體驗很大一部分其實“附著在 Claude 上”。
當 Claude 被撤下,Windsurf 沒有能力馬上補上空缺。他們臨時把 Gemini 2.5 Pro 以 0.75x 折扣上線,也開放了 BYOK(自帶 API 密鑰)支持 Claude 4,但這只是技術性的補丁,不是信任恢復。
Windsurf 的處境,像極了 OpenAI 三年前的樣子
這不是 Windsurf 第一次被迫轉彎。它在 2022 年還是一個免費代碼插件,當時叫 Codeium,主打“低摩擦、輕集成”,靠精準切入大學與中型開發團隊逐步起量。
2024 年中期,它悄悄改名為 Windsurf,轉向更企業化的定位,同時增加了模型管理、版本控制和自動部署功能,試圖變成一個“AI 編程平臺”,而不僅是一個插件工具。這種戰略轉型獲得了回報:據傳去年底估值已超過 15 億美元。
但這次 Claude 的撤出,把這個構建中的平臺又打回到了模型依賴的問題上。某種程度上,Windsurf 正經歷 OpenAI 曾經經歷的階段:一邊想建平臺,一邊還沒有足夠強的“閉環”。
區別是,OpenAI 靠自己造了 GPT;而 Windsurf 如果要靠 OpenAI 來“閉環”,那它的邊界就不會自己決定。
被“收購的速度”,趕上了產品演化的速度
圖片
這筆傳言中的 30 億美元收購案,還有一個沒有被充分討論的變量:OpenAI 為什么現在買?
一個合理的解釋是,開發者平臺是未來幾年模型商業化的主戰場之一。ChatGPT 是一個超級入口,但并不適合每一類垂直場景——尤其是工程工具這種高頻、低容錯、需深度集成的領域。OpenAI 需要更多的“分布式前端”,而 Windsurf 就是這樣的候選。
但問題也來了:一個“高度整合”的平臺,一旦成為 OpenAI 的一部分,它在其他模型服務商眼中就不再是“平臺”了,而是“邊界”。
Claude 的撤出,像是一個提前暴露出來的后果。現在看來,這個問題已經不是“理論問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