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出手,Windsurf背刺數(shù)百員工?

Sam Altman最近在一次演講中說:"我認為收購是糟糕的,我通常會不惜一切代價避免它們。"
但就在他說這話的時候,一個令人震驚的故事正在硅谷悄然展開。
這個故事涉及一家名為Windsurf的AI編程創(chuàng)業(yè)公司,一筆30億美元的收購協(xié)議,以及一場被稱為"虛假擁抱"的商業(yè)陰謀。
從天堂到地獄的72小時
讓我們先了解一下主角。Windsurf,原名Exafunction,是一家專注于AI編程助手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由MIT同學創(chuàng)立于2021年。這家公司在短短幾年內(nèi)就實現(xiàn)了驚人的增長。
今年4月,Windsurf的年收入達到了1億美元,比幾個月前的4000萬美元增長了150%。這種增長速度在AI行業(yè)都是罕見的。
OpenAI顯然看中了這塊肥肉。今年5月,他們提出了30億美元的收購報價,甚至簽署了意向書,投資者們都拿到了資金分配協(xié)議。
OpenAI甚至已經(jīng)準備好了公告,就等著正式宣布這筆收購。
但就在這個關鍵時刻,一個"攔路虎"出現(xiàn)了——Microsoft。
Microsoft的"IP霸權"
這里有個關鍵的背景:Microsoft作為OpenAI的主要投資者,在合同中明確規(guī)定有權獲得OpenAI的所有技術。
但Windsurf不想把自己的IP技術拱手讓給Microsoft。他們提出了一個條件:Microsoft不能接觸Windsurf的知識產(chǎn)權。
這成了一個死結。OpenAI拼命想說服Microsoft同意這個條件,但Microsoft拒絕了。
于是,我們看到了一個戲劇性的場面:在長達兩個月的獨家談判期內(nèi),OpenAI以IP沖突為由不斷拖延,而這期間發(fā)生了什么?
OpenAI的競爭對手Cursor AI在20天內(nèi)以90億美元的估值完成了融資!
Google的"趁虛而入"
就在所有人以為這筆交易要黃了的時候,Google出現(xiàn)了。
7月11日,Google宣布以24億美元的價格,將Windsurf的CEO Varun Mohan和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Douglas Chen等核心團隊"挖"到了Google DeepMind。
注意,這不是收購,而是一種新的"人才+技術許可"模式。Google既獲得了Windsurf的核心技術許可,又拿到了最重要的人才,但不需要承擔整個公司的包袱。
更巧妙的是,Google繞過了可能的反壟斷審查,因為他們并沒有"收購"Windsurf,只是"雇傭"了其核心團隊。
這是策略還是陰謀?
現(xiàn)在業(yè)界對這件事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解讀。
第一種觀點認為,這是OpenAI的一次高超的戰(zhàn)略操作:通過"虛假擁抱"鎖定競爭對手,然后利用IP糾紛拖延時間,讓自己的投資對象(Cursor AI)獲得時間窗口完成融資。
這種解讀的邏輯是:OpenAI明知Microsoft不會同意,但還是故意推動這筆交易,目的就是為了凍結Windsurf的融資和尋找買家的能力。
第二種觀點則認為,這純粹是商業(yè)談判中的正常分歧,OpenAI確實想要收購Windsurf,但客觀條件不允許。
但無論哪種解讀,結果都是一樣的:Windsurf受損,Google趁虛而入,以更低的價格獲得了更好的交易。
AI人才戰(zhàn)的新玩法
這個事件實際上反映了AI行業(yè)人才爭奪戰(zhàn)的新模式。
傳統(tǒng)的收購模式需要買下整個公司,成本高昂,還要面對反壟斷審查。但"人才+技術許可"模式讓大公司可以用更低的成本獲得核心資產(chǎn)。
Microsoft去年收購Inflection AI就是類似的操作,Amazon收購Adept AI也是如此。
這種模式讓監(jiān)管者很頭疼,因為從法律上看,這不是收購,而是正常的人才流動。但實際效果和收購差不多。
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困境
對于Windsurf這樣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來說,這個故事有點悲傷。
失去了CEO和核心團隊后,Windsurf現(xiàn)在由商務負責人Jeff Wang擔任臨時CEO,剩下的250人團隊繼續(xù)為企業(yè)客戶提供AI編程工具。
但歷史告訴我們,當創(chuàng)業(yè)公司失去核心團隊后,很難維持之前的勢頭。Scale AI在創(chuàng)始人離開后流失了客戶,Inflection更是徹底轉(zhuǎn)型。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問題:在AI巨頭的夾縫中,創(chuàng)業(yè)公司還有多少生存空間?
當Google、OpenAI、Microsoft這樣的巨頭可以隨時用巨額資金挖走你的核心團隊時,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護城河在哪里?
寫在最后
這個故事還沒有結束。OpenAI和Microsoft的關系重構談判仍在繼續(xù),Google的AI編程工具策略剛剛開始,而Windsurf的未來仍然未卜。
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在這場AI軍備競賽中,沒有人是真正的朋友,也沒有人是永遠的敵人。
也許Sam Altman說得對,收購確實是糟糕的。但在硅谷,有時候"不收購"比"收購"更加危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