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5首次會推理,OpenAI聯創曝AGI秘訣!超臨界學習吞噬算力,2045金錢無用?
「GPT-5,是一個分水嶺」。
昨天,OpenAI聯創Greg Brockman在Latent Space團隊的專訪中對GPT-5做出了高度的評價。
這一小時的訪談,含金量極高。
從GPT-5 的意義、推理與強化學習的轉折點,到算力瓶頸、AI工程實踐,再到對未來社會的預判,Greg Brockman的對話透露了OpenAI最新戰略的思考。

他還表示,「當內部訓完GPT-4時,我們就知道下一步必須走向推理范式。這不是新想法,而是讓模型變得可靠的唯一途徑」。
以下是,全文訪談的核心亮點:
· GPT-4持續對話,但不夠可靠;GPT-5開始真正學會「推理」
· 未來模型不再是「一次訓練+無限推理」,而是邊用邊學
· 超臨界學習:AI學到的不止是答案,還能推導出后果鏈
· 使用AI是一門管理學,要當多智能體的經理人。
· 唯一稀缺的,是算力
GPT-5,一個分水嶺
談及GPT-5時,Greg強調這是OpenAI首個「混合模型」,通過路由器在推理模型與非推理模型之間自動切換。
這種模式降低了使用復雜度,避免用戶糾結于「該選哪個版本」。
從性能上看,GPT-5 已經在數學、編程、物理等高智力任務上表現出質變。

對此,Greg將其與前幾代旗艦做了一個鮮明的對比。
GPT-3出世后,所具備的文本能力還很淺,甚至連「排序數字」這樣的基礎任務都做不好。
到了GPT-4,其實用性大幅提升,成為廣泛商用的基礎,但在真正深度智力上仍有欠缺。
「而GPT-5,則是一個分水嶺」。
GPT-5在極難的領域上,如IMO、IOI國際比賽中,已經能寫出與最優秀人類相當的證明。
這在過去是極大的挑戰,而現在我們能用少數人團隊把它解決掉。

更令人震驚的是,物理學家已經反饋,GPT-5 給出的推理過程,能重現他們花了數月研究才得出的見解。
這意味著,模型已經不再只是「輔助寫作工具」,而是真正的科研合作者。
他還提到,OpenAI在GPT-4之后,做出了一個關鍵的判斷:
光靠海量預訓練數據,根本無法讓模型真正可靠。

早期實驗顯示,GPT-4雖能連續對話,但常常「跑偏」,并不可靠。
因此,團隊認定必須讓模型「測試想法——獲得反饋——強化學習」,才能縮小與AGI的差距。
Greg解釋道,我們希望語言模型能像當年Dota AI一樣,從隨機初始化的神經網絡,最終學到復雜、穩定的行為。
強化學習能把有限的人類任務設計,放大出可靠的智能。
這也是GPT-5背后最大的范式轉折:從靜態訓練,邁向動態推理。
超臨界學習
人類學習有「睡眠回放」,AI也在探索「推理-再訓練」的循環。
OpenAI模型從「離線訓練+大量推理」轉向了「推理+基于推理數據的再訓練」,逐步接近人類學習的過程。
Greg表示,「我們正在從『一次性訓練,無限次推理』的時代,邁向『邊推理邊訓練』的新紀元」。
這個過程中,人類只需設計少量任務,模型通過成千上萬次嘗試即可學習到復雜行為,但算力消耗巨大。
當算力增加10倍、10000倍,模型就會出現「超臨界學習」(Supercritical learning)。

它意味著,LLM學習不僅是掌握當前任務,還要推導二階、三階效應。
展望模型未來新應用,Greg在生物研究所的經歷讓他相信,DNA就像預言一樣,可以被神經網絡學習。
他表示,對于神經網絡來說,人類語言和生物語言沒有本質區別,我們在DNA建模上已經能做到GPT-2的水平。
Greg還提到,自己的妻子患有罕見遺傳病,AI在醫療上的突破,對于他來說有著更重要的個人意義。

最佳工程實踐,打造Prompt武器庫
有了如此強大模型,開發者如何將其發揮出最大的效用?
「若要充分發揮模型的潛力,確實需要一些特殊的技巧」。
這需要一種近乎偏執的韌性,去真正摸清模型能力的邊界與缺陷的輪廓。
為此,Greg提出了最佳工程實踐——
1. 構建AI友好型代碼庫:模塊清晰、單元測試完整、文檔詳盡;
2. 拆解任務,讓多個智能體并行完成;
3. 要做「Prompt庫」管理,積累自己的提示武器庫,不斷探索模型的邊界。
不過,這些Prompt往往不是唯一正確答案,而是能讓模型發揮創造性和多樣性的測試。
訪談中, Greg表示,「我始終模型當作一個開發團隊,而不是單一的工具」。
它可以遠程異步完成任務,也可以像結對編程一樣實時協作。
更重要的是,AI不介意被完全「微觀管理」,而且還可以被無限復制,這一點是人類開發者無法做到的。
GPT-5在前端測試上表現突出,但開發者不能只「過擬合」某些強項場景,要學會讓AI在不同模塊間切換,形成完整的工作流。

Greg舉了一個例子,自己平時會把非關鍵任務外包給模型,降低風險,同時還能保持信息流動。
他還豪言,OpenAI正在建造人類史上最龐大的智能機器。相比之下,「阿波羅計劃」這樣的工程都黯然失色。
即便部分工作被自動化,優秀工程師依然稀缺。
關于當前AI研究現狀,Greg指出,不同實驗室并非是同質化,而是各自有獨特取向。
OpenAI的重點是——下一個范式的轉折,優先級包括:推理范式、多模態、應用。
算力,是永恒的瓶頸
下一個未來,算力將成為最炙手可熱的資源。
在OpenAI內部,擁有更多計算資源后,研究人員才能開展更大的項目,取得更多的成果。
近來,奧特曼稱,我們內部有更強大的模型,但因算力不夠,還拿不出來。
談到AI的極限時,Greg一針見血,「瓶頸永遠是算力」。
如果你能給我們更多的算力,我們就能把它轉化為更強的模型。
他還將算力比做一種「能量」,預訓練是將能量轉化為潛在的智力(potential energy),而推理則把智力再次釋放為動能(kinetic energy),用于現實世界中的任務。
為此,OpenAI今年開始打造「星際之門」超級集群,不斷擴張基礎設施。
在Greg看來,未來社會中的「算力分配」將成為核心議題,甚至比財富更加稀缺。
用他的話來說,「未來唯一肯定會稀缺的資源,是算力」。

Greg相信,隨著算力Scaling,AI推理深度將呈指數級增長。
2045年:AI生成一切,錢沒用了?
訪談中,當主持人問及,你想要發送到2045年一張便條會是什么?
Greg Brockman表示,那將會是一個驚人豐饒的世界,AI的進步可能讓我們實現科幻小說中的夢想,甚至邁向多星球文明。
AI的應用空間無比廣闊,無論是醫療、教育還是其他行業,都有無數「未被采摘的果實」等待探索。
不過,如何構建一個公平、高效的社會來分配計算資源,將是未來需要深思的問題。

但他也認真強調:
如果AI能免費生成一切物質,金錢可能會失去意義;
但算力將成為新的稀缺品,誰能獲得更多算力,就能做更多事。
采訪的最后,Greg回憶起年輕時,常覺得「錯過了時代」。
他表示,「我曾以為等到我準備好時,所有酷炫的問題肯定早被解決完了…結果證明這想法大錯特錯。問題的數量會隨時間增長而非減少」。
換句話說,現在依然是進入AI的最佳時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