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云環境下安全能力該怎么建設
與國外由頭部IT廠商主導的公有云占據主流地位不同,國內則呈現多廠商提供的多形態云共存的復雜多云環境。鑒于此,云安全作為支撐數字經濟穩健發展的基石,有效解決多云環境下的安全問題已成為國內云計算市場亟需應對的首要挑戰。
8月14日,安全牛正式發布了《多云環境安全能力構建技術指南》研究報告,將“國內多廠商提供的多形態云共存的多云環境”劃分為“公有云、多形態私有云、云原生”三類云計算場景,圍繞產業發展背景和行業建設現狀對不同云用戶的安全需求進行深入研究,并且明確了多云的定義和內涵,最終形成國內多云環境安全能力框架和安全能力實施建議,并深度剖析市場生態發展的現狀與挑戰。
報告明確指出:目前國內多云環境下主流安全技術路線可劃分為4類,并且至少還將在未來3~5年內共存。公有云安全關鍵技術能力既來自自身對安全技術的投入,也來自第三方專業安全廠商的生態融合能力,而多形態私有云場景和云原生場景關鍵安全能力更多體現于與云環境中部署和應用的業務需求契合的能力。并且,國內整個多云環境的安全能力建設尤其需要跨部門的協作與配合。
本文將聚焦報告中多云環境安全能力框架、關鍵技術及部署實施進行重點分享。
一、多云環境安全能力建設各主體及場景概述
云安全建設同云計算建設模式,涉及使用方、建設方、運營方三個主體,以及公有云、混合云、私有云(含單私有云和多私有云)、云原生、混合IT等多形態云場景。
一方面,從實際調研的技術方案來看:
- 公有云安全主要由公有云廠商提供,公有云廠商市場格局相對穩定,技術路線和安全能力都已相當成熟。
- 私有云中多形態私有云和云原生的安全建設涉及眾多廠商,技術路線多樣,技術能力仍在根據用戶場景和需求不斷探索和優化。目前,私有云多形態云安全技術路線主要可分為三類:?一是構建安全資源池;?二是側重云主機安全;?三是提供云原生整體解決方案(但這類方案局限于云原生場景)。
另一方面,根據當前的實際調研情況,可以明確各行業大中型政企用戶的安全建設主要集中在本地私有云方面。這些用戶至少涉及三種私有云:
- 第一種是虛擬化VMware的老用戶;
- 第二種是被國產化虛擬化和私有云替代的信創云;
- 第三種為避免廠商捆綁而選擇的不同品牌的國產化私有云。其中:?約一半的先進企業已經從IaaS演進到PaaS層的云原生架構。?而其他中小政企用戶以及大政務云、行業云則屬于公有云場景。
二、公有云場景安全能力框架與關鍵技術概述
公有云場景的安全能力框架以云廠商原生安全組件為核心支撐,同時融合第三方安全產品形成協同防護體系。
圖片
其核心架構涵蓋三個關鍵模塊:
一是公有云基礎設施安全,由云服務商負責底層計算、存儲、網絡資源的安全加固,包括物理機房防護、虛擬化層安全隔離、網絡架構冗余設計等基礎能力,確保租戶共享基礎設施的安全性;
二是租戶邊界防護,通過部署魔力防火墻、網絡ACL等邊界設備構建邏輯隔離屏障,結合VPC劃分、子網隔離等技術實現租戶間資源的訪問控制,同時集成入侵檢測系統(IDS)實時監測邊界異常流量;
三是數據安全基礎能力,提供數據加密存儲、密鑰管理、備份恢復等功能,滿足租戶數據在公有云環境中的保密性和可用性需求。
該框架突出公有云廠商原生安全組件的集成特性,云廠商通過控制臺將各類安全能力封裝為可直接調用的服務,租戶無需深度參與底層安全建設,只需根據業務需求按需啟用,體現“即開即用”的便捷性。
在關鍵技術應用層面,公有云租戶側安全配置管理是基礎,通過自動化工具對云資源配置項進行合規性檢查與基線固化,防止因配置疏漏引發安全風險。
總體而言,公有云安全能力體系呈現出“廠商主導底層安全、租戶聚焦業務防護”的責任劃分模式,技術路線成熟穩定,租戶通過整合廠商原生能力與第三方工具,可快速構建符合自身需求的安全防護體系,同時借助云廠商的規模化運營能力,實現安全資源的彈性擴展與成本優化,不過其核心局限在于租戶對安全能力的定制化程度較低,且跨廠商協同存在壁壘,因此在多云環境中通常作為私有云安全體系的補充而非核心。
三、多形態私有云與云原生場景安全能力框架與關鍵技術解析
相較于公有云場景下廠商主導的安全模式,多形態私有云與云原生場景的安全能力框架需更貼合企業自主可控的安全建設需求,其核心設計目標聚焦于構建覆蓋全場景、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防護體系。
圖片
上述框架核心能力涵蓋五層:
(一)基礎層:私有云綜合安全能力、跨平臺能力、密碼技術能力模塊
基礎層是多形態私有云安全體系的根基,聚焦底層基礎設施安全、跨平臺協同安全及密碼安全防護。包括物理機安全防護、多品牌私有云基礎設施安全適配、跨平臺安全基線統一管理能力以及密碼技術能力模塊。
(二)融合層:云上安全代理引擎能力
融合層作為連接底層基礎設施與上層管理能力的樞紐,核心在于通過輕量級安全代理實現跨私有云的安全數據貫通。涵蓋輕量級安全代理部署、跨私有云安全數據采集與標準化、代理與底層架構兼容性適配。
(三)管理層:安全警報判定、處置及與上層安全中心協同能力
管理層承擔安全事件的智能分析、快速處置與協同響應職責,是安全運營的核心樞紐。包括多源告警智能關聯分析、自動化處置流程編排、與企業級安全管理中心(SOC/SIAM)聯動機制、全流程審計追溯能力。
(四)進階層:云原生融合安全能力、零信任技術能力、數據安全能力
進階層聚焦私有云從IaaS層向PaaS層演進后的高階安全需求,實現安全與業務架構的深度融合,包括云原生融合安全能力、零信任技術能力、數據安全能力等。
(五)戰略層:安全審計、安全治理與合規能力
戰略層從全局視角構建安全長效機制,支撐多私有云安全的可持續運營,包括服務于安全成熟度評估與持續優化機制的系統化安全審計、安全治理,以及服務于行業特定合規要求適配(如金融/醫療行業專項合規)的合規能力。
多形態私有云場景及云原生場景下涉及多維度關鍵技術能力與技術體系,涵蓋六大核心板塊:私有云跨平臺安全技術、混合云安全銜接技術、云原生安全核心技術、私有云安全技術路線分類、與各類私有云形態的適配邏輯,以及微隔離、輕量引擎等熱門關鍵技術。
這些技術能力和技術體系以“熱門關鍵技術”為根基,通過“場景化選擇(跨平臺、混合云、云原生場景)”解決具體安全問題,依托“形態適配邏輯(VMware、國產化平臺、信創云)”實現平臺級落地,最終以“技術路線分類(資源池化、云主機防護、云原生整體方案)”明確不同架構、不同場景的技術方案選擇,兼顧架構封閉性、部署靈活性、環境多樣性的獨特特點,解決多私有云場景的關鍵安全需求。
四、多云環境安全能力部署實施
調研發現,國內整個多云環境的安全能力建設尤其需要跨部門的協作與配合。IT、安全、業務等部門需要緊密合作,共同制定上云規劃、安全策略、監控安全事件、優化安全運營。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部門間溝通不暢、職責不清等問題時有發生,影響了云安全建設的進度和效果。因此,加強部門間協作,明確職責分工,是部署實施當前國內多云環境下安全能力的重要保障。
與此同時,在云安全建設的復雜體系中,明確地存在著建設方、服務方、使用方這三類關鍵主體。這三類主體在云安全的不同場景下,以及在整個云安全項目的規劃、建設、運營這三個重要階段中,所承擔的職責和所需要展現的能力輸出重點,都會因應場景的特定差異和階段任務的獨特性而呈現出不同的側重點。正是由于云場景本身所固有的復雜性和多元化特征,才使得安全三同步——即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運行的理念得以更加全面和深入地展現出來,從而共同為云安全項目的穩健建設和高效應用提供堅實的支撐。
由此,多云環境安全能力總體部署實施策略可確定為:
- 公有云安全能力部署實施由廠商主導;
- 多形態私有云云環境(含私有云、虛擬化、超融合、信創云、混合IT、托管云等)及云原生場景的安全能力部署實施則由用戶主導,也應更貼合用戶自主可控的安全建設需求,按需定制多云環境安全能力建設方案,并明確其中的關鍵安全技術能力與技術體系能夠適配用戶的多云環境、業務連續性要求以及行業企業等合規要求。
圖片
公有云場景安全能力部署實施需以公有云廠商原生安全組件為核心載體,遵循“廠商保障底層安全、租戶聚焦業務防護”的責任劃分原則,結合公有云安全能力框架開展分層建設和各主體協同:
圖片
多形態私有云與云原生場景都屬于私有云,需緊扣“自主可控、協同聯動、合規適配”的核心邏輯,結合中大型政企用戶的業務特性與異構IT環境特征,構建適配多形態私有云并存及云原生技術演進的安全體系,并實施相應的各主體協同機制:
圖片
五、典型場景和典型技術路線選型
在對云安全技術方案進行選型時,需緊密結合不同的應用場景、業務需求以及實際的技術環境,運用科學合理的評估維度與策略,以此確保所選方案既能高效適配業務發展的節奏,又能全方位保障云環境的安全性與穩定性。
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