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殺死首個世界名校?全球TOP 3「翻譯界哈佛」倒閉,畢業校友成絕版
一夜之間,AI竟干掉了一所世界名校?

來源:小紅書@Zack【重生版】
幾天前,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MIIS)正式官宣,2027年6月停招研究生。

這則消息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全網掀起了熱議。
作為全球三大頂級翻譯學院之一,MIIS的聲譽如雷貫耳,被譽為「翻譯界的哈佛」。

如今,招生斷崖式下跌,財務赤字壓得喘不過氣。
明德學院校長Ian Baucom在一封全校郵件和視頻公告中,正式宣判了MIIS「死刑」——明年6月之前,所有住校研究生項目和部分在線學位課程全部終止。

他甚至無奈地表示,這純粹是財務決定。
可是再多的「場面話」,也掩蓋不了一個現實:MIIS的輝煌,終究敵不過AI的沖擊和時代變遷。
畢竟,前段時間,微軟一份研究報告曾列出了TOP 40高危職業名單,口譯和筆譯員排在了第一位。

AI浪潮之下,受沖擊的不僅僅是初級崗,就連世界名校都撐不住了。

來源:小紅書@Alex(出海版)
頂級翻譯學院倒閉
一個時代落幕
根據公告,MIIS的關停計劃,具體包括:
- 終止所有線下研究生學位項目,包括翻譯王牌專業
- 停辦兩個在線學位:國際教育管理和對外英語教學(TESOL)
- 保留部分在線項目,如網絡安全、本地化項目管理、公共管理碩士
也就是說,2025年秋季入學的學生,將成為最后一屆「關門弟子」,許多校友也成為了「絕版」。
目前,在讀學生依舊可以完成學業,享受校園資源。那些教職工則通過分階段過渡方案,提前四個月收到職位撤銷通知。
有網友表示,「還沒開學就把學校讀倒閉了」,還有人揮淚告別夢中情校。


來源:小紅書@Untitled;@皮卡丘不卡皮
Baucom在視頻中動情地表示,這是一個極其艱難的決定。
早在今年4月,明德學院就曝出了1410萬美元巨額赤字,其中,870萬直接來自處境艱難的MIIS。

為了止血,學院開始「自救」,削減教職工福利、擴大招生,結果適得其反。
這些措施,還引發了佛蒙特校區師生的大規模抗議,并紛紛呼吁解散MIIS。
今年五月,教師們以壓倒性票數通過了一項動議,要求在三年內關閉MIIS。
一位教師在會上直言,我們停止在「貪大求全」上燒錢,是時候回歸「小而精」了!
翻譯界哈佛,倒在了AI腳下?
成立于1955年,MIIS專注于外語、國際政策、翻譯、恐怖主義的研究。
這所學院,曾培養了無數口譯/筆譯大牛,甚至,聯合國同傳系上幾乎都有它的影子。
但自2009年以來,該研究院的全日制入學人數持續下降。
目前,學院僅有440人,不到最初850人目標的一半,每年2500萬美元的虧損,成為了一個無底洞。
另一方面,AI翻譯的崛起,徹底改寫了游戲規則。
從過去的谷歌翻譯、DeepL,再到如今實時同傳ChatGPT、Gemini等AI工具,人類翻譯的精準度、速度,以及成本優勢,不再是護城河。
就在上周,「谷歌翻譯」還迎來了重磅升級,不僅可以實時翻譯,還能以超70種語言實時雙向對話。


翻譯這個曾經高門檻、高規格的職業,如今被AI按在地上摩擦。
TOP 40高危職業,翻譯首當其沖
前段時間,微軟還發布了41頁論文,全面統計了最容易被AI取代的職業名單。

論文地址:https://arxiv.org/pdf/2507.07935
論文中,團隊分析了20萬個用戶與Bing Copilot的匿名真實對話數據,并提出了一個「AI適用性分數」。

這個指標,專門是用來衡量哪些崗位,容易被AI替代。其中考量了,AI在該領域的適用頻率,以及應用的成功度。
結果顯示,最危險的職業,大都與信息提供、寫作、教學、建議咨詢有關。
AI可取代的TOP 40崗位中,翻譯、歷史學家、銷售代表、撰稿人、作家、客服代表這類崗位,全部上榜。
值得一提的是,筆譯員和口譯員高居榜首。

AI殺死了我的工作
如今,很少有行業能像翻譯這樣,遭受AI如此沉重的打擊。
記者Brian Merchant在發出「AI砸掉我飯碗」故事征集之后,竟收到了大量來自筆譯員、口譯員,以及視頻游戲本地化從業者的來信。

與AI崗程序員抱怨BOSS草率裁員不同,譯員們在AI浪潮前已朝不保夕。
一位資深翻譯從業者自述,「曾經,谷歌翻譯的蹩腳譯文讓自動翻譯的想法顯得很可笑。如今,我再也笑不出來了」。

他回憶道,過去25年,自己一直依靠計算機輔助翻譯(CAT)工作,卻從未被認為可以取代人類譯員。
不論是從1954年IBM實驗機器翻譯,到如今ChatGPT,總是被我們嗤之以鼻。
然而,過去一年,客戶項目的銳減、同行的抱怨,以及AI翻譯在客戶網站上留下的痕跡,才讓作者真正意識到了——AI正侵蝕我們的工作。
另一位40歲從業15年的老哥,如今都難以維持生計了。

過去,他一直專注于醫療、制藥等一些專業高深的領域。
甚至,他還為核電站冷卻回路過濾器、飛機裝配系統手冊,復雜且嚴苛的材料做翻譯。
他表示,「這份工作不僅有趣,還讓我在翻譯這個普遍低收入的行業里,過上了體面的生活」。
然而,今年卻成為了一場噩夢,連續數月無項目可接,偶有工作,也幾乎全是「譯后編輯」(PED)。
所謂PED,AI先翻譯,再由人工校對。這種活兒報酬,只有正常翻譯的1/4,耗時卻等同于從0翻譯。
還有人在羅馬從事了14年翻譯之后,決定去當清潔工了。

這些還僅僅是個例,就足以讓我們獲得關鍵一瞥——在AI沖擊下,翻譯崗飯碗已被砸的稀巴碎。
毫秒級延遲
但并非無所不能
ChatGPT之后,大模型不斷進化,可以完全勝任多語種翻譯。
2023年12月,Meta AI曾推出的實時翻譯模型,已做到2秒內的延遲,讓人幾乎感受不到停頓。


到了2025年,AI翻譯不僅打破了語言障礙,還可以用自己聲音實時電話翻譯。
并且, 在一個手機終端,就能即時完成。


甚至,這些AI翻譯的能力,還集成到了各種硬件,相當于,人均隨身一個翻譯官。

但是,AI真的可以在翻譯領域所向披靡了嗎?未必。
MIIS一位西班牙學生Ismenia Miranda經過一段實習,深刻體會到——
AI雖發展迅速,但目前還無法取代專業語言學家,更像是翻譯工作中的得力助手。

尤其是,在術語管理方面,AI并非萬能。
有時需要人類判斷術語之間的關系,哪些是部分性,哪些是屬種性,從而才能決定是否應將其歸為術語庫中的單一詞條。
術語的分類和歸類,還需要考慮使用場景。
盡管AI術語提取工具減少了清理工作量,Ismenia仍需手動調整和重新分類術語。
還有Reddit網友用AI翻譯時,也翻車了。因為工具自動屏蔽內容,好多段落直接消失了。
有些情況,就得需要人工介入——改術語、加校對,甚至直接找專業的人來搞定。

毫秒級AI翻譯,的確打開了溝通的新大門,卻也在提醒著我們:專業和匠心是永不可替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