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 LangChain ReAct 機制值得關注 ?
在當前由大型語言模型(LLM)驅動的應用開發浪潮中,如何賦予模型超越文本生成、具備可靠推理與行動的能力,已成為衡量其智能水平的關鍵分野。正是在這一背景下,Langchain 框架中的 ReAct(Reasoning and Acting)機制應運而生,并迅速成為業界矚目的焦點。
ReAct 不僅僅是一種技術實現,更是一種富有遠見的智能代理(Agent)設計哲學。

1. 為什么需要 Agent 架構?
眾所周知,要理解為何需要 Agent 架構,首先必須認識到大型語言模型(LLM)本身的核心能力與局限。
從本質上講,LLM 是一個基于概率的文本生成引擎,在其龐大的訓練數據范圍內,可以出色地完成理解、總結、翻譯和創作等任務。然而,其局限性也同樣顯著,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核心方面:
(1) 知識邊界的禁錮
LLM 的知識被凍結在最后一次訓練的時間點。它無法訪問實時信息、內部數據庫或專有 API。
(2) 缺乏行動能力
LLM 只能生成文本,卻無法執行操作,如發送電子郵件、調用 API、執行代碼或查詢數據庫。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它是一個“思考者”,而非“行動者”。
(3) 無狀態性
大多數 LLM 的 API 調用是無狀態的,不擅長存儲或保留之前的交互,除非將整個對話歷史作為上下文傳入,但這在長流程、復雜任務中會變得低效且有上下文長度限制。
(4) 推理的脆弱性
對于需要多步驟、依賴中間結果的復雜任務,單純依靠一次性的 Prompt Engineering(提示工程)生成的“思維鏈”(Chain of Thought)非常脆弱。一旦中間步驟出錯,整個推理鏈條就會崩潰,缺乏糾錯和動態調整的能力。
因此,這些局限性意味著,如果僅將 LLM 作為一個獨立的組件,只能被動地響應查詢,無法主動地、有目的地去解決問題。這正是 Agent 架構出現的根本原因。
作為一種將 LLM 從“引擎” 上升至 “系統”的架構驅動,Agent 架構并非一個具體的算法,而是一種“軟件設計模式”和“系統架構思想”。其不僅僅是“讓 LLM 使用工具”,而是一種系統化的方法論,旨在:
- 擴展 LLM 的能力邊界,使其能夠與現實世界進行實時、有意義的交互。
- 增強 LLM 的魯棒性,通過反饋循環和結構化推理來處理復雜和不確定的任務。
- 提供一個工程化的框架,使得開發者能夠以模塊化、可擴展和可維護的方式構建復雜的智能系統。
在 LangChain 的語境下,Agent 架構將 LLM 從一個強大的、但被動的語言處理單元(LPU),轉變為一個能夠自主規劃和執行任務的中央處理單元(CPU),是構建下一代 AI Native 應用的核心基石。

2. ReAct (Reason and Act)設計哲學:模仿人類認知方式
其實,從本質上而言,ReAct 的設計哲學深刻地模仿了人類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們并非在頭腦中構思好每一個完美無缺的步驟后才開始行動,而是在一個“思考 -> 行動 -> 觀察 -> 修正思考”的迭代循環中不斷前進,具體體現如下:
(1) Reason - 推理
這是對當前任務狀態的內部審視和規劃。例如:“我需要知道今天香港的天氣。我應該使用一個天氣查詢工具。” 這一步對應了 LLM 生成的 “Thought”。
(2) Act - 行動
這是基于推理結果,與外部世界進行交互的具體步驟。例如:調用天氣 API search_weather(city="Singapore")。這一步對應了 LLM 生成的 “Action”。
(3) Observation - 觀測
這是行動之后從外部世界獲得的反饋。例如:API 返回結果 {"temperature": "31°C", "condition": "Cloudy"}。這是系統提供給模型的 “Observation”。
上述 “Thought -> Action -> Observation”的循環構成了 ReAct 架構的最小原子操作,也是其區別于其他模式的根本特征。它將一個宏大的、復雜的任務,解構成了一系列微觀的、可管理、可驗證的認知-行動循環。
從軟件架構的角度看,ReAct 并非一個單一的類或函數,而是一個由多個松耦合組件構成的協作系統。具體涉及如下:
(1) 編排器 (Orchestrator - AgentExecutor)
作為整個 ReAct 循環的主控引擎和狀態機,編排器負責驅動數據在各個組件之間流動,管理循環的生命周期(開始、繼續、終止),并執行路由邏輯(是調用工具還是輸出最終答案)。這是 ReAct 架構的“心跳”,也是“靈魂”所在。
(2) 決策引擎 (Decision Engine - LLM)
作為系統的認知核心。決策引擎不負責執行,只負責決策。在 ReAct 架構中,決策引擎的任務被嚴格限定為:接收當前狀態的完整上下文,并依據“認知框架”的指示,生成下一步的 Thought 和 Action。
(3) 認知框架 (Cognitive Framework - Prompt Template)
作為 ReAct 架構的核心“固件”或“BIOS”,這是一個精心設計的、高度結構化的提示模板,其作用是約束 LLM 的行為,強制其輸出符合 Thought/Action 格式的文本,從而以確保 LLM 能夠穩定地在 ReAct 循環中工作的最關鍵組件。
相對于其他組件而言,認知框架則定義了 LLM 的“世界觀”和“行事準則”,對于事件的維護及管理極為重要。
(4) 執行層 (Execution Layer - Tools)
作為系統的感知和行動單元,每個工具都是一個標準化的、封裝良好的函數或類,代表一項原子能力(如 API調用、數據庫查詢)。工具的描述(description)至關重要,它構成了工具與決策引擎之間的“API 契約”,LLM 正是根據這個描述來決定使用哪個工具。
執行層的架構意義在于 實現了決策與執行的徹底解耦。我們可以隨時增刪或替換工具,而無需改動編排器或認知框架,這使得系統具有極強的可擴展性。
(5) 輸出解析器 (Output Parser)
作為協議轉換器,輸出解析器負責將 LLM 生成的、非結構化的自然語言文本,轉換為編排器可以理解和執行的、結構化的數據對象(如 AgentAction 或 AgentFinish)。它彌合了 LLM 的“軟”輸出與系統“硬”邏輯之間的鴻溝。
(6) 狀態暫存器 (State Scratchpad)
作為 ReAct 循環的短期記憶,狀態暫存器在每一次循環中動態構建,記錄了從開始到當前步驟的所有 (Action, Observation) 對。這個“暫存器”會被注入到認知框架中,為 LLM 提供決策所需的全部歷史上下文,讓它知道“我從哪里來”以及“我剛剛做了什么,結果如何”。
部分代碼示例,可參考如下:
class Agent(BaseSingleActionAgent):
"""Agent that calls the language model and deciding the action.
This is driven by a LLMChain. The prompt in the LLMChain MUST include
a variable called "agent_scratchpad" where the agent can put its
intermediary work.
"""
llm_chain: LLMChain
"""LLMChain to use for agent."""
output_parser: AgentOutputParser
"""Output parser to use for agent."""
allowed_tools: Optional[list[str]] = None
"""Allowed tools for the agent. If None, all tools are allowed."""
...
def plan(
self,
intermediate_steps: list[tuple[AgentAction, str]],
callbacks: Callbacks = None,
**kwargs: Any,
) -> Union[AgentAction, AgentFinish]:
"""Given input, decided what to do.
...3. 如何看待 ReAct 架構的優劣勢 ?
其實,基于上述的架構解析,我們可以看到:ReAct 不僅僅是一種“讓 LLM 用工具”的技術,更是一種深刻的架構范式。它將 LLM 的角色從一個被動的、全知的“知識庫”轉變為一個主動的、探索性的“推理代理”(Reasoning Agent)。
在架構層面,ReAct 的核心貢獻是定義了一套標準的組件、協議和控制流,用于構建一個能夠將 LLM 的認知能力與外部世界的真實性相結合的反饋控制系統。以犧牲部分性能為代價,換取了前所未有的魯棒性、靈活性和任務解決能力的泛化,為構建更強大、更可靠的 AI 應用奠定了堅實的架構基礎。
這種設計賦予了基于 LLM 的應用前所未有的可靠性與透明度。通過顯式化的推理步驟,開發者和用戶可以清晰地洞察模型的決策邏輯,極大地提升了系統的可解釋性和可信度。更重要的是,通過與外部工具的協同,ReAct 機制有效突破了大型語言模型固有的知識局限性和“幻覺”問題,使其能夠獲取并處理實時、動態的信息,從而在復雜、多跳的真實世界任務中展現出卓越的性能。
因此,深入理解并應用 Langchain ReAct 機制,對于任何希望構建真正智能、可靠且功能強大的語言模型應用的開發者而言,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
Happy Coding ~
Reference :[1] https://www.langchain.com
Adió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