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測新版LiblibAI:終于把模型、生圖、工作流塞進一個碗了
上網沖浪突然看到這個評論我懵了,升級過后的LiblibAI ,真的有這么好用?

甚至直接把另一個產品的會員停了,轉身沖了年費那種......
這我可得試試了。
直接說體感發現:這次LiblibAI不僅一口氣上線了N個模型,連視頻都加了特效玩法,這波真不是單純地“換皮上線”。
先簡單測了一下,roll了效果出來,發現可能真的有點東西。
給大家擺幾個最簡單的效果,圖是AI畫的,視頻是AI做的,這些內容在LiblibAI這一個平臺里就能搞定——
比如這個,仿佛下一秒就是游戲CG開場:

還有這個,小女孩突然氣球附體,咻地一聲飛走了,毫無防備:

淺淺跑了幾個case,發現效果居然都還不錯。
這下,我徹底坐不住了,決定正兒八經實測一波走起~
一手實測LiblibAI 2.0
先說AI用戶們最關心的創作鏈路和核心升級。
這次LiblibAI 2.0最大的動作,就是從一個“找模型”的網站,變成了可以直接做“AIGC流水線”的平臺。
也就是說,大家用AI創作時就不用再開一堆網站來回切了,老用戶看到這,可能會忍不住感慨一句:終于啊!
而且這次界面也變了不少,整體風格從“極客社區范”,變成了有點像“ChatGPT+Canva”的合體?
能調模型,也能做設計,不錯不錯。

模型能力這塊,也沒有丟底子。
LiblibAI一開始給自己的定位就是國內SD圈子最硬核的多模型社區,這次當然也沒落下它的基本盤。
LiblibAI 2.0這次把Qwen-Image、Seedream 4.0、Nano-Banana這些熱門模型直接搬上桌,想用哪個用哪個。

值得一提的是,LiblibAI這次還接入了Midjourney家族當前最強的版本——V7模型。
要知道,Midjourney的V7模型在今年4月才剛剛發布,而國內不少平臺才在近期陸續接入。
對比圈內節奏,LiblibAI這波節拍點把握得不慢啊~
至于視頻模型,升級后的LibLibAI 2.0集得也挺全——
這次把海螺2.0、通義萬相2.5、可靈2.5、Vidu Q1等主流視頻模型都集齊了。
這一鍋燉下來,新老模型真·都被照顧到了……

但個人體驗下來,這次最有看頭也是最想和大家分享的,當屬它視頻生成頁面的添加特效功能,可以直接在視頻生成板塊“添加特效”。

簡單壓測了三把:
第一測,上傳了一張城堡的圖片,選擇了一個“一飛沖天”的特效,于是乎:

好家伙,古老城堡搖身一變成火箭,直接發射到天空!
再試一把,這次選了個飛行特效,讓小貓化身小蜜蜂,也體驗一把“一飛沖天”的感覺:

動作銜接都還行,就是飛著飛著,貓兒這個瞳孔顏色突然變了。穩定性和一致性這一塊,模型還有有待進步的空間(老師推眼鏡.gif)。
最后第三測,再來整個好玩的——
生成一張最近超火的NanoBanana同款拍立得照片:

拍立得倒是拍出來了,Q版人物也挺可愛,但第二秒鏡頭沒對準人臉,畫面直接“跑偏”。
這里順便提一句,它現在用模板生成視頻時,提示詞是鎖死的,不支持編輯。
和Pika的邏輯類似,效率高了,但犧牲了一些畫面可控性。

另一個編輯部小伙伴一致覺得蠻實用的,是視頻的首幀/尾幀功能。
適合搞搞短劇封面、BGM剪輯片段什么的,我做了個“穿越草原和城堡”的效果,首尾都挑得蠻準:

除了模型生成能力外,還有一個小功能很實用:
這次LiblibAI整合了全球最大圖片風格開源模型庫——
覆蓋插畫、攝影、電商、海報、IP等各類視覺風格,其實本質上是把“模型選型”流程視覺化了。
尤其對新用戶來說,不用Prompt、不用找教程,直接選個模板就能生出成片。

真香,但沒完全香
這波實測下來,LiblibAI 2.0確實給足了想象空間,從原來那個模型集散地,一腳跳進了創作工作流的大池子里。
但AI體驗這事兒,不能光拼模型全不全,還得看用戶到底買不買帳——
比如:這次即便氪了金卻換不來更快的出圖速度,尤其一次性生四張圖的時候……(那一刻感覺錢白花了)
再比如:模型看似挺多,其實不少是同一家出的不同版本,選項多但驚喜感弱......
此外,一些網友在體驗時似乎還出現了頁面卡頓的問題:

說回LiblibAI這家公司,其實它本身就挺“非典型”,非常擅長內容產品打法。
在AI應用賽道里,LiblibAI算是一位速度型選手——
曾一年跑完四輪融資,創下當時國內AI應用賽道的融資速度紀錄。
更值得一提的是,LiblibAI海外子公司打造的另一個AI設計產品,大家也很熟悉,全球首個設計Agent——Lovart。
當時產品才內測上線5天,排隊體驗人數就突破了10萬。

LiblibAI的創始人陳冕也不簡單。
此前是剪映、CapCut的商業化負責人,也是字節跳動當年最年輕的產品 4-1(對標阿里P9)之一,擅長從“用戶-內容-流量”中構建閉環。
所以你就能理解,Liblib從模型廣場走向“創作閉環”,并不是試水,而是照著增長路徑來搞的。
看看現在,Liblib似乎在從“模型開源社區”向“創作者的AI全家桶”轉身——
這條路看起來順,實則每一步都不輕松,用戶信任并不會因為功能疊加而自然延續,它始終需要被重新驗證。
下一步能不能穩住,不光看工具是不是夠強,而在于有沒有人,還愿意在這里繼續玩下去…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