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勛2025都在投啥?出手50次,32家公司覆蓋產業鏈閉環
英偉達不光自己成長高速,現在它在AI領域的投資也坐上火箭了。
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過去的三個季度里,英偉達參與了50筆AI相關風險投資,這個數量已經超過了2024年全年的48筆。

其中,做數據中心、計算等AI基礎設施的公司和模型廠商平分秋色,各占了31%,做應用的今年也多了不少,占到了四分之一,其余則投向具身智能與自動駕駛領域。
可以說是全面開花了。
更夸張的是,這還沒有算上自家VC部門NVentures。
后者今年也相當活躍,已經出手21次(2022年時才剛起步時,只出手過1次)。
截至今年9月,NVentures已投出了4只獨角獸,分別是Hippocatic Ai、Field AI、Abridge和Synthesia。
而在老黃的AI投資版圖中,也能窺見站在AI基礎層核心的英偉達和黃仁勛,對趨勢、賽道的看好。

英偉達AI俱樂部
量子位這么一數,發現老黃的AI俱樂部已有32名大將。
根據融資規模的不同,大致可分為三檔——
十億美元級
OpenAI:
2024年10月,老黃首次押注掀起這輪AI巨浪的公司——OpenAI,以一張1億美元的支票,參與了其總額高達66億美元的融資。
不過,和其他金主相比,這筆投資顯得有些“小氣”。
出手最闊綽的是風投巨頭Thrive Capital,一舉砸下13億美元,成為那輪融資中最豪氣的投資方。
老黃后來在一次訪談中也笑言「有點后悔」:
那時候太窮了,應該把所有錢都給他們。
如今的英偉達已是今非昔比。
今年9月,這家芯片巨頭宣布將分階段向OpenAI投資高達1000億美元,以深化戰略合作,攜手部署下一代大規模AI基礎設施。
xAI:
2024年,OpenAI曾試圖勸說投資者不要下注他們的任何競爭對手。
但去年12月,老黃依舊開開心心參與了馬斯克旗下xAI的60億美元融資。
據彭博社報道,英偉達還計劃在xAI下一輪200億美元融資中追加高達20億美元的股權投資,以幫助xAI采購更多英偉達設備。
最近,老黃在接受CNBC采訪時更是毫不掩飾地表示,希望能與馬斯克展開更多合作。
馬斯克參與的,我都想投。
Mistral AI:
Mistral AI是一家總部位于法國的大模型公司。
今年9月,英偉達第三次出手投資這家初創企業。
經過這次20億美元C輪融資,Mistral的估值達到約135億美元,成為歐洲AI領域最受矚目的獨角獸之一。
Reflection AI:
今年10月,英偉達領投了成立僅一年的初創公司Reflection AI的20億美元融資,公司估值達到80億美元。
這家初創企業將自己定位為「美國版DeepSeek」,核心目標是打造能夠自主編程、并具備自我改進能力的AI系統。
Reflection AI由多名前DeepMind研究員創立,他們認為,實現“能自己寫代碼、調試、運行并持續優化”的AI,是通往AGI的關鍵一步。
Thinking Machines Lab:
Thinking Machines Lab成立于2025年2月,目標是打造比現有系統更可定制、更通用、更易理解的AI,致力于構建能夠與人輕松交互的多模態系統。
這家初創公司出自OpenAI系,由前OpenAI CTO Mira Murati創立,首席科學家則是OpenAI聯合創始人 John Schulman。
今年7月,英偉達參與了該公司20億美元的種子輪融資,估值達到120億美元。
Inflection:
Inflection由DeepMind聯合創始人Mustafa Suleyman創立,秉持“以人為中心”的理念,推出了情感化AI聊天機器人Pi,主打EQ與IQ融合的人機交互體驗。
這家公司是英偉達最早投資的AI項目之一。2023年6月,英偉達參與其13億美元融資,成為幾位領投方之一。
然而不到一年,微軟便高薪挖走了Inflection的核心創始團隊,并以6.2億美元購買了其非獨家技術許可。
Nscale:
Nscale成立于2023年,由澳大利亞加密貨幣挖礦公司Akorn Energy拆分而來,目前正為 OpenAI 的星際之門項目在英國和挪威建設大型數據中心。
今年10月,英偉達參與了其4.33億美元SAFE融資。
Wayv:
2024年5月,英偉達參與了英國初創公司Wayve的10.5億美元融資,這家公司正致力于研發具備自我學習能力的自動駕駛系統。
Wayve在9月接受TechCrunch采訪時透露,英偉達預計將追加投資約5億美元,以深化雙方在AI駕駛芯片與模型訓練方面的合作。
目前,Wayve的測試車輛已在英國和舊金山灣區同步上路運行。
Figure AI:
今年9月,英偉達參與了人形機器人公司Figure AI超10億美元的C輪融資,此次交易將該公司的估值推高至390億美元。
早在2024年2月,英偉達就已首次投資Figure AI——當時這家初創公司完成了6.75億美元的B輪融資,估值僅為26億美元。
短短一年多時間,Figure AI的估值飆升近15倍,成為全球最受矚目的具身智能企業之一。
近日,Figure AI正式發布備受關注的重磅新品 Figure 03,公司透露,未來還將公布兩項重要消息,
Moonshot研究員推測,這其中可能包括一筆規模可觀的大訂單。
Scale AI:
2024年5月,英偉達聯合Accel、亞馬遜與Meta共同向Scale AI投資10億美元。
這家公司總部位于舊金山,專注為企業提供數據標注服務。
該輪融資后,Scale AI的估值接近140億美元。
僅一個月后,Meta便以143億美元收購了Scale AI 49%的股份,并相繼挖走其聯合創始人兼CEO Alexandr Wang及多位核心高管。
不過如今,無論是Scale AI還是Meta,前景都一片迷茫。

數億美元級
Commonwealth Fusion:
這家初創公司專注于核聚變能源技術。
2025年8月,英偉達參與其8.63億美元融資,谷歌也是投資者之一,交易后公司估值約為30億美元。
Crusoe:
Crusoe是一家做清潔計算與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公司,總部位于美國丹佛,核心業務是利用原本被浪費的能源(如油田燃氣、余熱或可再生能源)提供低成本算力。
據SEC的一份文件顯示,Crusoe正在建設數據中心,并打算將其租賃給甲骨文、微軟和 OpenAI 。
該公司于2024年11月完成6.86億美元融資,由Founders Fund領投,英偉達等機構參投。
Cohere:
總部位于多倫多的Cohere是領先的企業級LLM提供商,其模型被廣泛用于知識檢索、客服自動化與企業數據分析。
英偉達早在2023年即已投資Cohere,并持續追加多輪。
2024年8月,Cohere公司完成5億美元D輪融資,估值達68億美元。
Perplexity:
Perplexity是一家以AI驅動搜索引擎為核心業務的公司,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
英偉達自2023年11月起持續投資該公司,并參與其2024年12月的5億美元融資,當時公司估值約180億美元。
不過,根據PitchBook數據,英偉達并未參與2024年9月其2億美元的新融資,該輪融資使Perplexity估值升至200億美元。
Poolside:
Poolside是一家開發AI編程助手的初創公司。
2024年10月,公司獲得貝恩資本領投的5億美元融資,英偉達參與跟投,融資后估值約30億美元。
Lambda:
Lambda是領先的AI云計算與模型訓練服務提供商,他們的很大一部分業務涉及租賃搭載英偉達GPU的服務器。
2024年2月,公司完成4.8億美元D輪融資,估值約25億美元,由SGW與Andra Capital聯合領投,英偉達及ARK Invest參投。
CoreWeave:
CoreWeave是一家GPU云服務提供商,長期與英偉達合作,為AI訓練和推理提供算力基礎設施。
英偉達早在2023年4月便參與其2.21億美元融資,當時CoreWeave還只是一家初創公司,但如今已成功上市,英偉達仍是其重要股東。
Together AI:
Together AI提供云端AI模型構建與部署平臺,為開發者和企業提供高性能推理基礎設施。
2024年2月,公司完成3.05億美元B輪融資,估值約33億美元,由Prosperity7與General Catalyst領投,英偉達參投。
這也是英偉達繼2023年首次投資后的第二次押注。
Firmus Technologies:
Firmus是一家節能型數據中心建設公司,目前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打造“人工智能工廠”,打算利用冷卻技術大幅降低AI算力能耗。
2024年9月,公司獲得約2.15億美元融資,估值約12億美元,投資方包括英偉達。
Sakana AI:
這家總部位于日本東京的初創公司專注于低成本生成式AI模型,通過小型高效數據集訓練實現更快推理與更低能耗。
2024年9月,Sakana AI完成2.14億美元A輪融資,估值約15億美元,英偉達為主要投資方之一。
Nuro:
Nuro是一家自動駕駛配送公司,其電動無人車專為“最后一公里”物流設計。
2024年8月,Nuro完成2.03億美元融資,英偉達參與本輪投資,協助其強化自動駕駛芯片能力。
不過,Nuro如今有點走下坡路,估值較四年前86億美元的峰值下降了約30%。
Imbue:
Imbue是一家AI研究實驗室,專注開發具備推理與編程能力的智能系統,被視為“推理驅動型AI”的代表實驗室。
2023年9月,公司獲得2億美元融資,投資方包括英偉達,而且俱樂部的另一位成員,Cruise的前CEO Kyle Vogt也投了。
Waabi:
Waabi專注于卡車自動駕駛,采用模擬學習與端到端AI系統提升感知與決策效率。
2024年6月,公司完成2億美元B輪融資,由Uber與Khosla Ventures領投,英偉達、沃爾沃與保時捷等聯合參投。

一億美元級
Ayar Labs:
2024年12月,英偉達投資Ayar Labs 1.55億美元,這是其第三次入股這家初創公司。
Ayar Labs專注于光學互連技術,旨在通過以光替電的方式顯著提升AI計算速度與能效,為下一代高性能計算和數據中心提供基礎通信架構。
Kore.ai:
這家總部位于佛羅里達的初創公司專注于企業級AI聊天機器人與自動化服務平臺,為銀行、電信、醫療等行業提供智能客服與語音助手解決方案。
2023年12月,Kore.ai完成1.5億美元融資,投資方包括英偉達、FTV Capital、Vistara Growth、Sweetwater Private Equity等。
Sandbox AQ:
今年4月,英偉達攜手谷歌與法國巴黎銀行共同向Sandbox AQ投資1.5億美元。
這家公司由前Google X團隊孵化,聚焦于量子計算與AI結合的量化算法模型 (LQM),用于復雜數值分析、加密安全和藥物模擬等場景。
該輪融資令公司總融資額達4.5億美元,估值約57.5億美元。
Hippocratic AI:
這是一家專注于醫療健康領域LLM的公司,開發可執行非診斷類醫療任務的AI系統,如術前指導、遠程監測與患者溝通。
2024年1月,公司完成1.41億美元B輪融資,估值達16.4億美元,
領投方為Kleiner Perkins,英偉達、Andreessen Horowitz、General Catalyst等跟投。
Weka:
Weka.io是一家提供AI原生數據管理與存儲加速平臺的硅谷公司,其核心產品Weka Data Platform支持GPU集群高速訪問訓練數據,加快AI模型訓練。
2024年5月,英偉達投資其1.4億美元融資,融資后估值達16億美元。
Runway:
英偉達自2023年起即為Runway早期投資者。
Runway是一家專注于生成式AI視覺與視頻創作工具的公司,其模型被廣泛應用于影視后期、廣告與短視頻制作。
2024年4月,英偉達參與其3.08億美元融資,由General Atlantic領投,融資后估值約35.5億美元。
Bright Machines:
這家公司聚焦于AI驅動的自動化生產線,通過計算機視覺與機器人協同,實現電子與硬件產品的柔性組裝。
2024年6月,英偉達參與其1.26億美元C輪融資,加速AI在工業自動化中的落地。
Enfabrica:
Enfabrica是一家網絡芯片設計公司,研發可提升數據中心帶寬與通信效率的Fabric Switch架構,面向AI訓練與推理集群提供低延遲互聯方案。
英偉達于2023年9月投資其1.25億美元B輪融資,但未參與同年11月的追加輪。
Reka AI:
Reka是一家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專注于開發具備多模態理解與推理能力的大模型,是目前少數以科研深度驅動商業落地的AI實驗室之一,被視為Anthropic的輕量級研究性對手。
2024年7月,公司完成1.1億美元融資,投資方包括Snowflake與英偉達,本輪融資后估值突破10億美元。

英偉達拒絕擔任“領投方”
有趣的是,黃仁勛雖然出手頻繁,但英偉達在眾多投資項目中卻鮮少擔任領投。
這是一個反直覺現象,他們如今理應是除蘋果、谷歌、微軟等巨頭外,手頭最寬裕的科技公司。
截至今年10月,英偉達市值已突破4萬億美元,進一步躋身全球最高之列。
另一方面,英偉達的自由現金流在過去三年間更是暴增近十倍,今年上半年再度刷新紀錄,達到720億美元,同比增長54%。
顯然不缺錢。
事實證明的確不是老黃小氣,據悉,在本月Reflection的20億美元新一輪融資中,英偉達的資金池占高達40%。
然而,當外界將其稱為Reflection的“領投方”時,英偉達卻急忙發表聲明,強調自己只是“幾位投資者之一”,很難不讓人一頭霧水。
知情人士指出,這種表態的背后,是英偉達有意回避“談判主導方”的身份。
哪怕在一輪融資中出的錢最多,英偉達也不希望被視為要親自定條款、進董事會、管公司的那一方。
相比之下,他們更愿意讓專業VC先把架子搭好,自己再順勢跟進。
的確,領投雖然聽起來風光,但也意味著更多的治理壓力、更深的股權綁定,未來如果要退出也更麻煩。
老黃真正想要的也不是股權,而是能有更多AI公司用上英偉達的GPU、平臺和開發框架,把生態進一步推起來。
至于曝光度,他們已經賺得夠多了。
黃仁勛不信有泡沫
在投資人憂心AI估值過熱,為AI泡沫感到焦慮的時候,英偉達已悄然搭建起一個“生態全棧閉環”的AI帝國。
短短幾年間,英偉達早已不滿足于做單純的算力供應商,其觸手正從底層硬件破出,一路延伸至模型、應用與終端,在AI產業鏈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都默默扎下根來。
目前,英偉達的投資版圖大致已覆蓋——基礎設施10家、模型層10家、應用層8家、具身智能4家——合計32名大將赫然在列。
根據公開披露的數據,英偉達2025年已兌現的投資額估計在10億至100億美元之間。
不過,在這個技術發展路徑高度不確定的時代,萬一市場開始收緊,這么多錢,豈不是可能打水漂?
老黃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并早早給出了解法。
今年9月,英偉達承諾向OpenAI投資驚人的1000億美元。
雖然錢還不知道什么時候到位,消息發布當天,英偉達自己的市值先暴漲了1770億美元。

換句話說,哪怕真的要老黃立刻掏出這1000億美元,股市也已經幫忙把錢賺回來了。
同時,OpenAI也承諾會用這筆資金部署10 GW算力,意味著要采購400萬至500萬張英偉達GPU。
“我投客戶的股權,客戶找我下訂單”——這種資本與銷售內循環的策略,英偉達不是第一次用了。
此前,在xAI的200億美元融資計劃中,英偉達就計劃出資20億美元入股,目的同樣是幫助xAI采購更多英偉達設備。
所以說,看似英偉達在瘋狂“撒錢”,實則每一筆投資都或多或少鎖定了未來的硬件訂單。
根據供應鏈數據,臺積電目前的CoWoS先進封裝月產能已提升至約90萬片,而英偉達一家就吃掉了一半。
如果按最新的GB200雙die設計來計算,這意味著英偉達理論上可產出約675萬張GPU。
即便如此,OpenAI等頂尖AI公司最近在數據中心上的頻頻布局表明——算力依然供不應求。
而且哪怕部分項目在長期會有風險,偶爾拋出一條投資消息,市場情緒高漲,也足以讓英偉達提前回不少血。
技術瓶頸也好、估值虛火也罷,就算是泡沫,英偉達也能給它煉成金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