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時代的雙刃劍:RAG與微調怎么選?

上周在一個技術交流會上,聽到兩位技術總監爭得面紅耳赤。一位堅持說RAG就夠了,簡單高效還省錢;另一位則認為不微調根本做不出專業應用。
這場爭論讓我想起很多企業在落地AI項目時的迷茫:到底該選哪條路? 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暴露了一個認知誤區。
RAG和微調從來不是二選一的單選題,而是要看你想解決什么問題。就像醫生開藥,頭疼和胃疼用的方子能一樣嗎?

先搞清楚它們到底在干什么
有個做金融科技的朋友跟我抱怨,他們公司花了大價錢微調了一個模型,結果每次監管政策更新,就得重新訓練一遍。
兩個月后他們改用RAG方案,新政策直接扔進知識庫,第二天就能用。
這個案例很典型。RAG的工作原理說白了就是給模型配了個外掛搜索引擎。用戶問問題時,系統先去向量數據庫里找相關文檔,然后把找到的內容和問題一起給模型,讓它基于這些材料回答。整個過程模型本身一個參數都沒變。
這種方式最大的優勢是靈活。
我見過一家電商公司,產品庫每天更新幾百個SKU,用RAG做的客服系統,新品上架五分鐘后就能準確回答用戶咨詢。換成微調的話,這種頻率根本扛不住。
再說微調。它是真的在改造模型的內在能力。通過大量標注數據訓練,讓模型把特定領域的知識和思維方式刻進參數里。這就像是讓一個人真正學會一門手藝,而不是拿著說明書照著做。
我認識一位做醫療AI的架構師,他們給診斷助手做微調時,不只是灌醫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訓練模型學會醫生的臨床思維。
比如看到某幾個癥狀組合,會自動往特定方向追問,這種推理模式是RAG做不到的。
成本上也有意思。RAG前期投入小,搭個系統可能一周就能跑起來。但它是個長期消耗品,每次查詢都要調用檢索和生成,訪問量大了賬單也不少。
微調恰好相反,前期需要GPU資源和數據標注的重投入,但訓練完成后推理成本相對固定。有家做ToB產品的公司算過賬,用戶量超過五萬后,微調方案反而更經濟。
場景才是決定技術的關鍵

前段時間幫一家制造企業做技術選型咨詢。
他們有兩個需求:一是建立設備維修知識庫,二是優化生產調度算法建議。
我直接建議第一個用RAG,第二個必須微調。
為什么?
維修知識庫的特點是內容多、更新快、需要溯源。老師傅的維修筆記、設備廠商的最新手冊、歷史故障案例,這些資料每周都在增加。用RAG的話,技術人員上傳文檔后立刻就能被檢索到。而且系統可以明確告訴維修工,這個方案來自哪份文檔的第幾頁,增強可信度。
但生產調度就不一樣了。它需要的不是查資料,而是理解生產線的復雜約束,學會平衡效率、成本、交期的權衡邏輯。這種深層次的業務理解,必須通過微調把歷史調度數據的規律固化到模型里。
RAG只能告訴你文檔里寫了什么,微調才能讓模型真正學會怎么做決策。
法律行業也有類似的分化。
智能檢索用RAG沒問題,輸入案情關鍵詞,系統從海量判例庫里找出相關案件。但如果要做訴訟策略建議,就得微調。因為優秀律師的價值不在于記住多少法條,而在于理解案件的細微差別,預判法官的思路,這需要模型具備真正的專業判斷力。
代碼生成領域更明顯。GitHub Copilot早期版本主要靠預訓練模型,效果一般。后來針對各種編程語言和框架做了大量微調,生成代碼的質量才有了質的飛躍。它學會了不同語言的慣用寫法,理解了項目結構的最佳實踐。這種能力是通過RAG檢索代碼片段拼湊不出來的。
我觀察到一個趨勢:很多成熟團隊在走混合路線。
先微調一個具備領域基礎能力的模型,再用RAG補充實時知識。有家做智能投顧的公司就是這么干的,用微調讓模型學會金融分析的基本功,用RAG接入最新的市場資訊和研報。兩者配合,既專業又及時。
落地時的真實挑戰
理論說得再漂亮,落地時總會遇到各種坑。
一位做過多個項目的技術負責人跟我分享了他的踩坑經歷:
RAG最大的問題是召回質量。
他們做企業知識庫時發現,同一個問題換個問法,檢索出來的文檔可能完全不同。
后來花了大力氣優化向量模型和切片策略,才把準確率提上去。
還有個容易忽視的點是知識庫的維護成本,文檔格式五花八門,清洗和結構化處理比想象中麻煩。
微調的坑更隱蔽。
數據質量直接決定效果,但高質量標注數據往往非常稀缺。
他們給客服機器人做微調時,發現真正有價值的對話案例可能只占總量的百分之十。而且微調容易過擬合,在訓練集上表現完美,一到真實場景就翻車。需要反復調整數據配比和訓練策略。
還有個現實問題是團隊能力。
RAG對工程能力要求高,需要搞定向量數據庫、檢索優化、Prompt工程這一套。微調則需要懂算法調優、數據工程、模型評估的人。很多中小企業其實兩方面的人才都缺,這時候可能先用商業化的RAG方案起步更靠譜。
結語
回到開頭那個爭論。兩位技術總監其實都沒錯,只是站在各自業務場景的角度得出了不同結論。
RAG的靈活性和微調的專業性,本質上服務于不同層次的需求。
如果你的核心痛點是知識頻繁更新、需要溯源、預算有限,RAG是更合理的選擇。如果你要打造深度行業能力、追求極致性能、用戶量足夠支撐成本,微調值得投入。
更多時候,聰明的做法是混合使用,讓兩種技術各自發揮所長。
技術選型沒有銀彈。重要的是搞清楚業務本質需求,評估團隊能力邊界,算清楚長期賬本。那些真正把AI用起來的企業,都是在這些務實維度上做對了決策。工具再好,用錯了場景也是浪費。
用對了,才能真正釋放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