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今夜學中文!Cursor被曝「套殼」國產,AI頂級人才全是華人
如果你關注最近硅谷的AI圈子,你會發現最近出現一個神奇的現象。
當國內都在學英語看文獻的時候,國外的AI圈子都說中文了!簡直是倒反天罡。
以Meta為例,如果你不會中文,都混不進核心團隊。
正式開會說英文,散會后大家集體用中文嘮嗑。
現在換老外懵圈了!

前幾周OpenAI一個會議,一進門,三百人的會場整個左小半邊都是華人。
更有趣的是,當華人成為AI頂尖人才的認證標簽后,連國內的開源模型也被老外偷師。
海外模型「偷師」傳說
Cursor最近剛發布2.0版本,并且推出了他們的第一個自研模型Composer。
但很快打臉就來了,網友發現Composer動不動就給他「說中文」。

在<think></think>包裹的思考過程中,Cursor這個所謂的自研模型說的都是中文。
這讓老外再一次懵B。
最有意思的是Windsurf,直接承認自己拿著GLM-4.6的定制版本進行微調和強化學習。

除了「頂級AI人才說中文」和「模型用國內開源大模型微調」這兩個主動選擇,現在連一些大佬都開始放棄OpenAI和Anthropic而被動選擇國內的開源模型。
為什么?因為模型量大管飽,性能還好,還便宜。
最近一個消息真的讓我們感覺老外現在不僅不迷信OpenAI等閉源模型,而且紛紛開始選擇國內的模型了。
比如Chamath Palihapitiya表示,他的團隊將大量工作負載遷移到了Kimi K2,因為它的性能顯著更好,而且比 OpenAI和Anthropic 都便宜得多。

這哥們是美國知名的企業家和投資人,他的表態還是能夠說明一個問題:
國內開源大模型,是真的香!
不過評論區還是有些冷靜的聲音,說這哥們早期投資了Groq(不是馬斯克哪個Grok)。
而這次他們團隊從Bedrock(據說是前20大客戶)遷移到Groq上的Kimi K2,因為模型的性能更優!
但背后其實可能為了宣傳Groq的服務。

這次Cursor為什么在思考過程頻繁「說中文」,網友們也總結出兩個主要原因:
1. 自研難度與成本過高。
以Cursor的資源體量,從零預訓練一套強模型的可能性很小,更像是在開源的SOTA智能體模型上做二次訓練;因此出現「說中文」的情況并不奇怪,這更像底座與訓練數據選擇的結果。
2. Composer的滯后與避戰。
Composer大概率是用「幾個月前」的開源SOTA做微調,但大模型迭代極快:等推向市場時底層已落后。于是既不愿與當下最新的開源SOTA正面對比,又對底層細節諱莫如深;即便融資可觀,仍難擺脫「更多是個殼子」的質疑。
總之還是一句話,國內的開源模型,真香。
從國外數據網站的統計數據就能看出來。
在能力這塊,國內開源穩居第一梯隊
在Artificial Analysis Intelligence指數榜單上,除了排在前幾名是閉源的OpenAI的GPT-5、谷歌的Gemini 2.5、xAI的Grok、Anthropic的Claude 4.5以外,緊隨其后的都是開源模型。
而且,大部分都是國內模型:MiniMax-M2、DeepSeek-V3.1、Qwen3-235B-A22B、GLM-4.6、Kimi K2。
而開源老祖Meta的Llama,以及相關的微調版本,都得排到他們后邊。

而在Coding指數榜單上,依然如此,DeepSeek V3.1要比谷歌的Gemini 2.5 Pro還要好。

智能體榜單上,Kimi、GLM和Qwen也排到了前列。

如果按照開源和閉源劃分,全球AI模型的能力中,開源真的很能打。
不要忘了,這只是能力榜單,如果再考慮國內開源模型的價格,確實就真香了。

在隨著時間,AI能力增長這件事情上,雖然OpenAI一直遙遙領先,但MiniMax、DeepSeek、Qwen、GLM、Kimi追改的速度一點都沒有落下。

這波AI浪潮,不僅改變了世界科技的走向,甚至對于人才標簽的認知也同樣被改寫。
說起來,能把單一頂級人才的薪酬公開喊價到上億美金,也就是前段時間Meta的扎克伯格首創的。
硅谷頂級華人有哪些?
首先是Meta。
在剛組建幾個月的超級智能實驗室(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中,最初的44人團隊里差不多有一半都是華人。
其中,趙晟佳和后來加入的宋飏,分別出任首席科學家和研究負責人。
擴展閱讀:黃仁勛說的對!Meta絕密AGI夢之隊曝光,44人天團一半來自中國

MSL首席科學家,趙晟佳(Shengjia Zhao)。
趙晟佳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
2022年6月畢業后就加入了OpenAI技術團隊。工作經驗僅有3年的他,履歷上已有了多項輝煌戰果。
還在OpenAI時,他是多項里程碑式突破背后的關鍵人物。
- 引爆全球AI浪潮的ChatGPT的初始團隊成員
- GPT-4的核心貢獻者
- OpenAI首個AI推理模型o1的核心研究員,與OpenAI聯合創始人Ilya Sutskever一同被列為「奠基貢獻者」
- 深度參與mini系列的構建,包括4.1和o3
- 負責OpenAI合成數據團隊
作為開啟AI「思考」能力的第一個推理模型,o1的成功,直接推動了整個行業在「思維鏈」技術上的發展熱潮。


MSL研究負責人,宋飏(Yang Song)。
宋飏本科就讀于清華大學數理基礎科學班,博士畢業于斯坦福計算機科學專業,研究方向聚焦生成模型與多模態推理。
在學術界,他以「擴散模型」研究聞名,是該領域的技術奠基者之一。
他曾在谷歌大腦、Uber ATG、微軟研究院等機構實習,有豐富的工業與理論背景。
2022年加入OpenAI后,他組建「戰略探索」團隊,圍繞更大規模、更復雜數據、更高維模態進行方法論探索與系統落地。

相比Meta,OpenAI團隊里的華人其實更多。
每逢重磅發布,從長長的貢獻者名單到直播現場,都少不了華人科學家的身影。
不過,擔任高管職位的,就只有首席研究官陳信翰(Mark Chen)了。

陳信翰的母親邱瀞德是臺灣清華大學教授,現任信息系統與應用研究所所長;父親陳建任曾任聯亞光電董事長。
他高中時曾隨家人從美國回臺。在新竹實驗中學的雙語部就讀時,他接連在數學競賽AMC10、AMC12和AIME中取得滿分,并憑此優異成績進入麻省理工學院(MIT)。
在MIT獲得數學和計算機科學雙學位后,陳信翰進入一家自營交易公司從事量化投資工作,負責為股票和期貨開發機器學習算法。
在OpenAI的七年時間里,陳信翰從研究科學家逐步晉升為首席研究官,負責模型開發和公司整體研究工作。
在此期間,他領導了多項里程碑式的項目,包括o1系推理模型、文本到圖像模型DALL-E,以及融入視覺感知的GPT-4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剛剛憑借突破性進展登上Nature封面的谷歌量子人工智能團隊,他們的處理器總監Yu Chen也是華人。
Yu Chen先后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得物理學理學學士學位,在明尼蘇達大學獲得凝聚態物理學博士學位。
在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做了4年博士后研究后,他于2014年加入谷歌,擔任量子研究科學家。


除了這些AI頂級人才,還有很多耳熟能詳的華人大佬。
比如英偉達的CEO 黃仁勛、AMD的CEO 蘇姿豐、英特爾的陳立武等等。
開源「電廠」,好用又便宜
除了人才和模型訓練,很多提供API的平臺公司,也紛紛接入國內的開源模型。
比如Vercel的老板Guillermo Rauch就表示,鑒于GLM-4.6的出色表現,「在nextjs.org/evals中排名第三,并且是前五名中唯一的開源模型」。
現在,他們不僅提供GLM-4.6的API服務,而且價格也是最低的。

10月22日,Airbnb CEO Brian Chesky在采訪中表示,Airbnb的客服AI現在由13個模型組成。
關鍵是,他公開承認Airbnb「在很大程度上依賴Qwen來支持AI客服。」
甚至表示Qwen比OpenAI的產品更好更便宜。


除了這些平臺類公司無需開發基礎以外,像Cursor這種一直被喊套殼的公司,想要從零開始預訓練一個模型花費不菲,而且是針對Coding領域的特定模型,純粹預訓練得不償失,那該在怎么辦?
就像網友們說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找一個開源模型去微調。
那現在全世界開源領域最好的模型也就是國內耳熟能詳的那幾家了。
而且不僅開源,并且開源選擇的協議都是最友好的。
網友們還在Windsurf中直給提問,你是誰,誰開發了你?
Windsurf的模型直接回答我就是「GLM」~

如果說AI是新時代的電力,那么以上這些跡象正在表明,我們正在從「世界工廠」轉變為AI的「世界電廠」。
通過開源,我們正在搶占全球AI時代的基礎設施定義權。
當一個開源的中國模型能提供80%的性能,而成本只有20%時,選擇是顯而易見的。
當這個模型能提供100%甚至110%的性能(如DeepSeek-V3.1在編碼上的表現),而成本依然低廉時,它就從「備選項」變成「最優解」。
Cursor被網友抓包時的尷尬,恰恰暴露了硅谷開發者的一種矛盾心態:身體可能很誠實地擁抱中國模型,但在宣傳上仍試圖維持「硅谷原創」的政治正確。
最后總結一下,「倒反天罡」的不僅是AI人才中華人的占比,更重要的技術流向。
當硅谷的工程師們為了優化成本和性能,不得不開始研究GLM和Qwen的文檔時,這場關于下一代AI技術浪潮的牌局,才算真正進入了最精彩的下半場。
One More Thing
不過我們也不能「高興」太早,在AI領域的人才上,華人現在是一種標簽。
但是,如果看看各個大科技公司的CEO,你會發現,印度老哥們也不甘示弱。
比如谷歌的CEO劈柴哥,Sundar Pichai。

比如微軟的CEO,納德拉Satya Nadella。

比如IBM的CEO,Arvind Krishna。

比如Adobe的CEO,Shantanu Narayen。

比如霍尼韋爾的CEO,Vimal Kapur。

以上這些CEO們都是印度老哥,其中不乏AI科技領域的掌舵人,比如劈柴哥和納德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