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僵硬自動化:決勝工業未來的三大支點——編排、模塊化與開放生態

在本文中,埃森哲集團的Peter Bendor-Samuel和Richard Sear結合了他們多年來為企業提供咨詢和分析新興技術的經驗與見解。他們共同探討了AI如何改變工業自動化,這并非遙不可及的愿景,而是已經切實發生的轉變。
縱觀工業發展史,每一次重大飛躍都源于對工作方式的根本性重新思考。19世紀,蒸汽動力使工廠擺脫了對河流的依賴。20世紀,電力和流水線提高了生產效率。20世紀后期,數字計算為機器賦予了智能。
如今,我們正站在另一個定義時代的變革起點:多功能智能制造機器人的興起。這些機器人不再是昨日車間里那些僵硬的、單一任務的機器。它們具有適應性、多功能性,并融入了能夠學習、推理和協作的AI。
正如我們在各行業所觀察到的,這種變革并非理論上的,它已經在全球各地的試點項目和工廠車間中初現端倪,我們正見證著一場將重新定義工業競爭力基礎的變革。
我們最近在埃森哲集團的研究《為多功能制造機器人注入智能》中強調了正在發生的變革規模。工業領域正從機械重復的自動化向動態智能的自動化轉變。對于高管和投資者而言,這影響深遠。正如我們經常與客戶討論的,誰控制編排層、誰定義互操作性標準、誰構建生態系統,將決定未來二十年全球制造業競爭力的步伐。
從僵硬的機器到自適應系統
傳統自動化圍繞專業化構建。焊接機器人負責焊接,包裝機械臂負責包裝,檢測機器負責檢測。這些系統在大批量、少品種的環境中效率很高,但在面對變化時卻顯得脆弱。
新一波變革的獨特之處在于它們的多功能性,即能夠以最少的重新編程在任務、場景甚至行業之間切換。在我們看來,這一轉變依賴于五大技術支柱:
? 自主工作流程——機器人能夠自我協調任務、重新分配角色,并在無需人工干預的情況下適應干擾。
? 預測性運動規劃——預測并優化運動軌跡,大幅減少停機時間和碰撞風險。
? 語義推理——理解對象、環境和任務,而非盲目執行指令。
? 設備端學習——本地化的機器學習使機器人能夠不斷優化流程,而非僅依賴集中式重新訓練。
? 人機交互——實現人與機器之間安全、直觀的協作,無縫共享任務。
這些能力將機器人從“可編程執行器”推向了自主式工業智能體的領域。在汽車和航空航天等行業,早期試點項目已經展示了機器人組裝部件、實時調整差異以及與人類操作員在復雜工作流程中合作的能力。
為何現在迎來這一轉折點?
多種力量的匯聚解釋了為何多功能機器人在21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興起:
產品復雜性和定制化、AI硬件的進步、互操作性壓力、生態系統投資以及監管演變,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這一時刻成為關鍵。正如我們與領導者們強調的,僵化自動化的經濟性已不再適用。工廠必須像它們所服務的市場一樣具有適應性。
戰略影響:控制權轉向編排和生態系統
隨著智能從機械設計轉移到編排層,三大轉變正在顯現:
1. 編排成為戰略控制點
過去,硬件是戰場:更快的電機、更強的夾爪、更便宜的結構。現在,真正的競爭在于在多個機器人和系統之間協調任務的軟件。
這一編排層將決定哪個機器人做什么、何時做以及如何做。擁有這一“大腦”的供應商將能夠獲取不成比例的價值,而將其他供應商貶為商品角色。我們之前已經看到過這種情況,控制權總是向管理智能層的一方轉移。
2. 模塊化和低代碼平臺推動采用
工廠無法為每條新產品線都承擔耗時數月的編碼項目。它們需要即插即用的智能模塊:預訓練的語義模型、可適應的工作流引擎以及用于定制的低代碼界面。
這種模塊化加速了采用并實現了實施的民主化。贏家將是那些提供可重用構建塊而非封閉、定制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可以將其視為工業機器人領域的“應用商店”時刻。
3. 生態系統勝過單一解決方案
在新環境中,沒有機器人能夠孤立運行。當機器人與數字孿生通信、與企業系統集成以及與多個供應商的機器互操作時,價值才會顯現。
這需要生態系統。培養開放平臺和跨供應商聯盟的公司將蓬勃發展。單一解決方案供應商則可能被更廣泛的堆棧吸收或完全繞過。
過往工業變革的啟示
高管們應回顧其他技術革命中類似動態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根據我們的經驗,我們看到了明顯的相似之處:
? 在電信領域,控制權從手機制造商轉移到了平臺生態系統。
? 在云計算領域,基礎設施成為商品,而編排和服務則捕獲了價值。
? 在汽車領域,軟件定義的車輛已經在取代機械差異化。
制造業現在正面臨著自己的版本。教訓很明確:不要執著于硬件競爭。專注于編排、生態系統和數據。
高管和投資者必須關注的事項
長遠路線圖、合作伙伴關系、人才重新配置以及新指標將定義領導力。那些早期投資于編排智能、跨行業生態系統和靈活設計架構的人將最有能力引領這一變革。
新工業時代拉開帷幕
這一轉變不僅僅關乎生產力,它關乎重新定義工廠的本質。我們將看到的不再是靜態的、預編程的空間,而是自適應、學習的有機體——能夠感知、決策和進化的工廠。
正如我們經常提醒領導者的,問題不在于這一變革是否會發生,而在于誰將塑造它。那些控制編排和生態系統的人將引領變革;那些猶豫不決的人則可能被鎖定在別人的平臺上。
從肌肉到大腦
機器人最初只是單純的“肌肉”,可靠但有限。它們現在正在成為“大腦”,能夠理解上下文、學習和適應。
正如每一次偉大的工業變革一樣,領導權將迅速圍繞那些早期行動以塑造標準、編排生態系統和擁抱模塊化智能的人而鞏固。
總之,從我們的角度來看,信息是相同的:多功能智能機器人的時代已經到來。未來的領導者是那些明白價值不再存在于機械臂中,而是存在于“大腦”以及連接它們的生態系統中的那些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