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的公司在用AI,但只有39%吃到真金白銀?麥肯錫2025 AI報告來了!
麥肯錫剛剛發布了2025年AI最新報告,一組數據讓人“破防”:
88%的組織都在用AI,但只有39%的組織吃出了“真金白銀”。
這份《The state of AI in 2025》回答了AI時代大家都很關心的一個問題:
用了AI之后,大家到底過得怎么樣?

總共有5個結論:
1.多數企業已在至少一個業務環節使用AI,AI幾乎已成標配。
2.看似大家都在用AI,但真能用到“見效賺錢”的,其實不到四成。
3.人人都在談Agent,但真正跑通業務流程的企業,仍是少數派。
4.只有高績效企業能真正嘗到AI紅利。
5.AI崗位正吃掉招聘預算,傳統崗位被替代、AI人才被爭奪,組織結構正在被重寫。
AI普及是真的,但規模化落地還早
麥肯錫這份《The State of AI in 2025》調查了全球來自各行業的近2000家組織,其中一個最直觀的數字是:
88%的受訪企業表示已在至少一個業務職能中使用AI技術,比去年整整高出了10個百分點。
但,用上不等于用深,更不等于用出錢。
看著很熱鬧,真正能賺到錢的卻不多,不少企業想靠Agent一步起飛,但更多的還停在起跑線觀望。
用是都在用了,但多數還停在試點階段
單從數據看,AI確實在企業里全面開花,大多數企業已經不再是觀望者,而是參與者(哪怕只是試水):

但試水不代表游泳,更不代表能游到終點。
報告顯示,只有39%的組織表示AI帶來了實質性財務回報,實現了息稅前利潤(EBIT)的增長。
也就是說,多數企業AI項目還沒有跑贏投入產出比:

這39%,基本來自少數行業場景的集中收割。
例如軟件工程、制造、IT這類以效率提效為核心的崗位更容易吃到紅利,而營銷、戰略、財務則是為數不多能帶來“營收提升”的領域:

也正因如此,很多企業的AI使用呈現出一種效率提升 ≠ 盈利提升的割裂狀態:
流程順了,但財務賬面并沒太大變化。
AI Agent熱度飆升,但落地只在局部
生成式AI余溫未散,Agent就已成為企業新寵。
報告顯示,62%的受訪組織已經在試驗AI Agent類應用,不少還搭建了自己的企業內部Agent,例如AI客服助手、AI知識總結助手、AI代碼生成工具等。
更關鍵的是:在任何一個部門里,真正在推AI Agent的公司,都不到一成。
而這些真正“跑起來”的應用,也主要集中在流程清晰、標準化程度高的部門,例如 IT運維、知識管理、營銷與銷售等:

進一步拆解后會發現,這些使用Agent的場景有一個共同點:結構清晰、流程標準、數據充分、容錯率高。
而一旦涉及跨部門協作、復雜流程或高風險決策,Agent往往就會止步于試驗階段。
根源也不難理解。
麥肯錫在報告中明確指出:部署Agent不是接個API就完事了,而是要重構流程+重塑組織+重訓員工。
也正因如此,麥肯錫在報告中反復強調,Agent熱度雖高,但還遠未量產。多數組織目前還在試用或“驗證階段,離規模化還有一段距離。
AI帶來的更多是“感覺好”,但進賬的還不多
如果說AI是企業的新晉員工,那它目前的表現大概是,工作流程順了不少,但月底賬上錢還是沒多出幾位數。
首先,麥肯錫報告里提到,64%的受訪組織都表示自從用了AI以后感覺更有創新力了:

也就是說,AI確實給了大家帶來了一種變強了的實感。
團隊做事更快了、響應更靈了、開會更少了、腦子更清楚了~
但這份好感度尚未大面積轉化為收入增長——
僅36%的企業表示盈利能力有所提高,僅33%看到收入增長,而報告中最冷的一項——市場份額提升,僅有25%的企業認為得到了改善。
那么現在AI到底幫企業干了什么?
從崗位來看,它現在還是在后端環節更能顯出“立竿見影”的降本效果:
有40%的組織用AI做知識管理,有34%的組織把AI派去管IT,有26%的組織把應用在軟件工程。
而真正“能上分”的業務前線主要集中在三大類:
39%的營銷銷售部門用AI寫文案、做內容、找線索,精準獲客提轉化;31%的產品開發團隊依賴AI做版本快速迭代、輔助測試;17%的戰略與財務規劃部門則利用AI做預測建模、算ROI、做預算分析:

AI紅利給了誰?
不是誰用AI,誰就能吃到紅利。
在這波AI浪潮中,普通企業還在“用一用、試試看”,而高績效企業早已殺進了業務流程,把AI用出了真章。
只有高績效企業能真正嘗到AI紅利
麥肯錫這次報告中,把一類企業單獨拉了出來看:
那些能將至少5%的企業EBIT(息稅前利潤)增長歸因于AI,并已在實際業務中實現顯著價值回報的組織,被定義為AI高績效企業。
麥肯錫這次把這類企業和拉出來比了一下,結果發現了一個驚人的差異:
未來3年,有50%的高績效企業打算推動AI主導的“變革性改變”,而普通企業中這一比例只有14%。

更重要的是,這種“變革性改變”不是空口號,而是正在發生的事。
在AI真正落地的環節上,高績效員工從從根本上重新設計工作流程的可能性高達55%,約其他人的三倍(2.8×)。

相比之下,那些還停留在省點人工、做點報表的企業,可能根本沒觸碰到AI的真正紅利區。
麥肯錫合作方專家Tara Balakrishnan也在報告中指出,高績效企業/人才最突出的特征是野心的高度,他們的AI戰略并不止步于效率提升,而是試圖重塑整個業務模式。
在他看來,成本導向思維正在限制AI的潛力,真正能夠規模化使用AI、并持續獲得生產力提升的企業,往往也正是那些把AI當作增長與創新引擎、擁有清晰變革敘事的團隊。
當然了,高績效AI組織的成功也并非偶然。
麥肯錫從戰略、技術、人才、數據、運營五大維度梳理出近20項AI最佳實踐,結果發現一個顯著差異:
AI績效越高的企業,幾乎在每一項實踐上都做得更早、更深入。
比如,在戰略層面,高績效企業中有60%已繪制明確的AI路線圖(一般企業的一半)。
在組織執行層面,它們不止停留在“用AI試試”的階段,而是主動重寫業務流程,將AI嵌入前線流程與系統,采用敏捷開發模式,追求“快速試錯-持續迭代”的落地節奏。

AI紅利并不平均,它更像一場結構性機會,屬于那些愿意打破流程重做一遍的人。
AI崗正在吃掉所有招聘預算
AI正在改寫的不止是企業的業務流程,還有員工的生存邏輯。
麥肯錫報告顯示,未來一年內,32%的受訪企業預計員工總數將下降,僅13%預計會上升,多數則認為“總體變化不大”。

看似平穩的數據背后,是組織架構的悄然重構:“裁得動的被裁了,裁不動的正在學習AI技能。”
被替代的,是重復性強、創造力低的崗位;而被緊急招聘的,是那些能駕馭AI、驅動新能力的關鍵角色:
軟件工程師、數據工程師、AI產品經理、Prompt Engineer、AI倫理與合規專家……這些原本“偏技術”的崗位,正從邊角料變成招聘主角。
與此同時,企業之間的AI人才分化也越拉越大。
大企業在AI相關崗位的招聘比例,是中小企業的兩倍。
有資源、有預判的大公司正在加速囤人,而人力緊張的小組織,則被迫經歷一段AI轉型的空窗期。

人才結構的變化背后,其實對應著另一個關鍵詞:風險承壓能力。
麥肯錫的調研顯示,在所有AI相關的負面后果中,“結果不準確”是企業遇到最多的問題,有30%的組織在過去一年中至少遇到過一次該類風險。其次是“解釋性不足”和“個人隱私問題”。
不過,真正令人關注的是另一組數據:
在所有AI風險治理行為中,最積極的仍然是那批高績效AI組織。

他們在“知識產權侵犯”“合規問題”等關鍵風險上,既是遭遇者,也是最早進行防御部署的群體。
這一點,麥肯錫全球高級合伙人Alexander Sukharevsky給出的解釋非常到位:
正因為他們用得更深,用得更激進,所以風險也來得更快、更集中。
這并不是壞事。
這些“高績效組織”通常部署了比其他企業多兩倍的AI用例,意味著他們往往是在關鍵任務場景里使用AI。
比如涉及隱私的數據流、核心業務流程的優化、員工、客戶交互的自動化等等,這些環節天然就要求“高風險承受力+高執行效率”。
這也給尚在探索階段的企業一個提示:
真正高績效的組織,反而是那些目標明確、策略清晰,能在創新中解決問題的團隊。
只有當AI被當作“業務變革引擎”而不是“省人工工具”,它才能帶來可衡量的長期價值。
更多細節歡迎查看完整報告。
報告鏈接:https://www.mckinsey.com/capabilities/quantumblack/our-insights/the-state-of-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