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美元,撕開人類思維鴻溝!賓大教授警告AI隱形階層戰
十年前,人類還在討論「AI會不會取代我們」;如今,它已經在重組人類本身。
賓大教授Ethan Mollick在最新文章中指出:
全球已有10%的人類每周使用AI。

AI不再是實驗工具,而是一種新的社會基礎設施。
更微妙的是,它正在制造人類內部的分層。
同樣是用ChatGPT,有人只是隨口問天氣、寫個笑話;有人已經讓GPT-5幫自己寫研究報告、編程、分析財報。
從免費賬號,到20美元月費的「中產層」,再到200美元的「上流圈」 ,AI世界正在復制一套新的社會結構:
同樣的工具,卻映出不同的人。
AI的隱形階層:算法早就知道你的位置
當Ethan Mollick說「10%的人類每周使用AI」時,他并不是在炫耀數字,而是在提醒:AI已經形成了新的社會分層機制。
在「我也用ChatGPT」這樣普遍的認知背后,正悄然形成新的使用階層。

算法正在在偷偷劃分人類
從使用數據來看,AI的普及速度驚人。
以ChatGPT為例,官方披露,其使用者中大約49%為「提問式」,40%為「任務執行型」。
外部統計顯示2025年其周活躍用戶數已接近7–8 億。

ChatGPT每周活躍用戶數量的時間表。
然而,這種廣泛覆蓋并非意味著「人人平等使用」。Mollick提到:
多數免費用戶默認被分配到「Auto模式」,實際上常是較弱的模型版本。

很可能出現這樣的情形:兩個人都說「我用AI了」,但一個用的是閃電響應、淺層回答,另一個用的是多步思考、代碼生成、報告制作。
這兩者的差別,不在工具,而在模型與使用方式上。
當你只在免費模式中「問一句、輸出一個答案」,系統可能早已將你分流至「淺層用戶」路徑;而付費用戶則進入「思考模式」「生成模式」,承擔更多任務,也獲得更多能力。
免費工具的隱形天花板
在同一平臺上,免費賬戶與付費賬戶常常表現出不同的操作路徑。
Mollick指出,很多人在免費模式下用AI做生成、娛樂、測試,而真正讓AI介入產出與協作的,是那些愿意付費、選擇高級模型、打開多模態輸入、連接個人數據的人。
這就形成了一個隱形門檻:免費模式用戶看似「自由」,但功能深度受限;付費模式用戶雖形式相同,卻擁有「生產性工具」與「賦能路徑」。
你以為你是在用AI,但算法可能已把你歸類為「目前只能娛樂/詢問」的使用者。
真正的分層,不在功能,而在思維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使用差距的本質,不僅是工具能力不同,而是「認知方式不同」。
當一個人長期在免費層面使用AI,他習慣于「向AI提問,獲取答案」;而在付費/高級模式下的用戶,則習慣于「讓AI參與流程、生成內容、協同決策」。

不同類型任務對模型復雜度的依賴差異——從「可免費完成」到「必須高級模型」,AI使用正在形成能力階層。
這種差異,在時間里就可能演變成「誰在用AI」與「誰被AI用」的二元結構。
Mollick總結:
未來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寫Prompt,而是培養對AI的直覺。 也就是說,誰能跳出「問答」范式,誰就更接近「用AI思考」而不是「被AI回答」。
而當算法完成了這場無聲的分層之后,真正的界線才出現——20美元。
20美元的分水嶺:AI中產的誕生
當Ethan Mollick寫下「認真使用AI,就得花錢」,他其實在描繪一種全新的社會現象——AI中產的出現。
20美元,成了技術門檻
在以往的技術革命中,知識與硬件曾是區隔人群的壁壘;而在AI時代,這條線被一項訂閱費取代。
Mollick將目前的主流AI生態劃分為三層:
- 免費層:功能有限,以聊天、生成圖片、問答為主;
- 20美元/月層:解鎖高級模型與更深推理;
- 200美元/月層:面向科研、工程、編程等專業群體。
聽起來像價格分級,但實質是認知結構的分層。
20美元成了新的「入場券」,讓使用者從體驗AI進入與AI共事。
三大陣營:Claude、Gemini、ChatGPT的中產位次
Mollick建議大多數人從三款系統中挑選:
- ChatGPT (OpenAI):功能最全,支持代碼、圖像、語音、文檔生成;
- Claude (Anthropic):在文本、表格、報告等知識型任務上表現穩健;
- Gemini (Google):依托搜索與圖像理解,適合需要實時聯網與多模態輸入的用戶。
這三者的「高級模型」表現各有側重,但本質相同:都在為20 美元提供生產力紅利。
付費用戶能讓AI承擔更完整的工作流,從調研、草稿、寫作到編輯;而免費用戶,往往只能獲得零散的、即時的輸出。
這也解釋了Mollick那句被廣泛引用的評論:
同樣是用ChatGPT,有人只是在聊天,有人在訓練自己的副腦。
從「用AI做事」到「和AI一起思考」
更深層的分化在于思維方式。
當AI從問答機器變成協作伙伴,人們對它的態度也在分化:
免費用戶多把AI當作臨時幫手;付費用戶則逐漸建立「使用肌肉」,讓AI嵌入工作結構。
這種轉變不僅帶來效率差,更在重塑人的認知路徑。
因為付費用戶不斷向AI輸入材料、指令與反饋,他們在訓練AI的同時,也在被AI訓練——他們的提問更具體、目標更清晰、思維更結構化。
這就是所謂的「AI中產階層」:既懂工具,又懂協作,他們把AI當作自己的第二語言。
200美元的上流實驗場:AI精英的私人實驗室
當大多數人還在為「要不要花20美元訂ChatGPT Plus」糾結時,一部分人已經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在Ethan Mollick的分類里,這個世界屬于200美元/月的高端層級——一個被少數科研人員、工程師、獨立開發者和創業者占據的圈層。
AI不再回答問題,而是開始接管流程
在這個層級中,AI已不再只是對話者,而是可以執行多步任務的代理系統(Agent Model)。
用戶可以讓AI自主完成整條流程:搜集資料→運行代碼→生成文件→輸出報告。
典型的代理系統代表包括:
- GPT-5 Thinking Extended / Heavy(OpenAI)
- Gemini 2.5 Pro(Google)
- Claude Sonnet 4.5 Extended Thinking(Anthropic)
這類模型不追求即時響應,而追求完整性與一致性。
同樣的問題,GPT-5 Instant(免費版)「憑直覺」回答,而GPT-5 Thinking Extended在回答前進行了外部檢索與推理。
結果是后者更慢,但也更接近真實。

同一問題由不同模型回答:左為聊天模型 (GPT-5 Instant),右為代理模型 (GPT-5 Thinking Extended)。前者即興生成,后者經外部研究與多步推理后得出。
Wizard Models:AI的科研級算力
更高一層,是Mollic 所稱的「Wizard Models(魔法師模型)」。它們是當下最昂貴、也最接近獨立研究員的模型類別。
目前僅有兩款在這一層活躍:
- Gemini 2.5 Deep Think(AI Ultra 計劃)
- GPT-5 Pro(OpenAI Pro 計劃)
這些模型不只是推理更強,而是可以在內部運行復雜計算、調用代碼執行環境,甚至生成跨模態結果(文本+圖像+視頻)。
Mollick指出,Wizard級模型能承擔學術論文寫作、市場預測、工程模擬等科研級任務,但其代價是更高延遲與更大算力消耗。
這一層級的AI不再是個人助手,而是一種「租來的超級計算腦」。

Claude、Gemini、ChatGPT三大系統在不同模型層級下的功能分布。Wizard 級模型僅出現在Gemini Deep Think與GPT-5 Pro中。
在200美元這層,人們使用AI的方式已經接近研究合作。
他們不再追求一問一答,而是讓AI執行完整研究鏈條:寫出研究計劃→搜索并匯總文獻→建立假設與實驗模型→自動生成數據可視化→最后輸出論文或商業提案。
這類用戶的AI使用習慣,也在反向塑造AI產品本身。

Gemini的Deep Think模式與ChatGPT Pro的Research Sandbox,正是這些「重度用戶」測試出的需求。
他們是AI的早期共創者,也是未來AI生態的「上游生產者」。
Mollick 形容這種關系為:
不再是「使用」AI,而是在與它共事。
分層的頂點:AI 思維的社會化
這些「AI精英」代表著一種新的生產模式:他們把AI當作外包的推理器、自動化的項目助手,甚至是認知共創者。
這意味著:AI使用的分層不再是誰能訪問,而是誰能思考到哪一步。
從免費層的即時回答,到20美元層的任務執行,再到200美元層的協作研究,AI世界已經出現了一種新的社會結構——思維的階層化。
而在這條由價格劃出的通道上,人類的思維模式,也在被悄悄重塑。
而「深度研究」和「數據連接」功能的開放,讓AI不再只是回答問題,而是開始理解你的世界。

上圖展示如何開啟「Deep Research」深度研究模式,以及如何將個人數據連接到Claude與ChatGPT,實現AI對郵箱、文檔、日程等信息的自動整合。
這也是AI分層真正的分界線——誰能讓AI參與思考,誰就離未來更近。
人類的AI直覺正在分化
在Ethan Mollick的框架里,AI的分層不只是經濟層級,更是認知結構的重組。
他在文章結尾寫道:
目標不是成為AI專家,而是培養對這些系統的直覺——知道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直覺,新的識字能力
過去十年,我們學習閱讀、編程、外語;未來十年,我們要學習AI直覺。
這種直覺不是技巧,而是一種理解:當你與AI對話時,知道它在哪些領域可靠,在哪些場景容易出錯; 明白什么時候該讓AI思考,什么時候該自己判斷。
Mollick指出,隨著AI功能的提升,prompt技巧的重要性正在下降。
老一代用戶還癡迷于「神提示」,新一代用戶早已進入「共同思考」的階段。
不論你是恐嚇AI,還是哄它好好答題,這些都不再起作用。
真正有效的能力,是能和AI形成節奏與分工的人。
分化的起點:誰在主動學習AI
這也是Mollick認為的「社會化差距」所在。
同樣是用AI,有人每天用它查問題,有人用它整理知識庫、做科研筆記、撰寫報告。
差距不是模型,而是使用頻率與思維結構。
他在文章中提到,隨著更多用戶接入「Deep Research」與「連接數據」功能,AI正逐漸成為一種記憶外包與思維增強工具。
這意味著,人類社會正在出現新的分界線:有人靠AI重塑工作方式;有人仍停留在讓AI回答問題。
表面看,是誰付了錢;本質上卻是誰主動去理解AI如何思考。
過去的「信息素養」是能辨別真假;新的「AI素養」,則是能判斷AI的可靠邊界。
Mollick 總結:
那些學會與AI協作的人,將在未來獲得真正的優勢。
這是也算是一種「教育再分配」:在同樣的信息洪流中,有人學會與算法共生,有人被算法喂養。
AI讓信息的門檻更低,卻讓思維的差距更高。
未來的分層,不在模型,而在人
當AI已能思考、研究、生成、修正,人類之間的差距將越來越取決于誰能與AI協作。
Mollick在結尾說的那句話更是令人回味無窮:
AI的未來,不只是更好的模型,而在于人類如何使用它。
或許這才是2025年最重要的事實。AI正在重塑的,不是生產力的邊界,而是人類的學習方式。
真正的競爭,不再是誰懂技術,而是誰更快建立起與AI協作的「第二直覺」。
當Claude、Gemini、ChatGPT們競相進化,我們也在被它們重新定義。
從免費層的即時回答,到20美元層的「任務執行」,再到200美元層的「協作研究」,這條技術曲線的背后,其實是人類思維方式的分層曲線。
Ethan Mollick在文末寫道:
AI的未來,不在于模型更強,而在于人類學會拿它做什么。
未來,AI不再是工具,而是一面鏡子。
它照見每個人的學習方式、使用習慣與好奇心,也照見我們與未來的距離。
真正的分水嶺,從來不是20美元、也不是200美元,而是你是否開始,用AI去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