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AI4S!國務院「人工智能+」行動意見出爐,點名生物制造、醫療健康 原創
2024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而后的 2025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出要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如今,我國首部「人工智能+」行動政策出爐,規劃出了清晰的時間線與發展重心。在不足 2 年的時間里,從行動概念的提出,到形成明確規劃指引,我國推動 AI 普惠全行業的決心與行動力無需贅述,而此次行動意見的提出更是全面拉開了加速 AI 應用落地的序幕。
值得關注的是,其中明確提出要加快實施「人工智能+」科學技術這一重點行動。該政策不僅點名科學大模型、高質量數據集等「基礎設施」,還指出要加強人工智能與生物制造、量子科技、6G 等領域進行技術協同創新。
利好 AI4S,形成科研—應用—再科研的循環
政策中提到:「以新的科研成果支撐場景應用落地,以新的應用需求牽引科技創新突破」。換言之,面向「人工智能+科學技術」,一方面是科研自上而下的推動,另一方面是應用自下而上的牽引力。筆者認為這不僅是為 AI for Science(AI4S) 的產研協作提供更加明晰的方向性指導,同時也為 AI 與 Science 的融合指明了發力點。
在產業協作方面,首先是科研成果轉化路徑更清晰。傳統科研成果更多地是停留于論文、實驗室內,并非所有團隊都能有產業實踐的機會。而政策指向則是強調研究成果要成為產業化、應用化的支撐。這對于 AI4S 來說,是要求新算法、新模型不僅在 benchmark 上領先,更要能在藥物研發、材料設計、氣候模擬、能源優化等領域真正解決問題。
其次,這也表明跨學科合作將成為必然趨勢。AI 與科學的結合不只是計算力的問題,更需要與物理、化學、生物、醫學等學科深度對接。科研成果能否落地,取決于是否在場景應用中經過跨學科驗證和優化。因此方向性指導的一大意義在于,推動科研人員從研究項目立項時就要考慮應用環境,減少科研成果與實際需求脫節的情況。
在筆者看來,這一部分政策指導強調科研成果需要面向應用場景,不僅提供理論突破,還要成為場景應用的底座。換言之,對于科研機構、AI 企業乃至高校而言,成果必須走向應用,實驗室的突破最終要落在產業和社會的實際需求中。
在 AI 與 Science 協作方面,首先是需求驅動創新的邏輯強化。過去 AI 在科學領域的應用往往是技術先行,科研人員根據自己所觀察到的科學問題提出模型,再尋找應用。這可能導致并未處于產業一線的研究人員更多地著眼于高難度的「頑疾」,而非急人所急的「痛點」,所以需要應用層面幫助科研力量捕捉最急切的需求,將重錘落在最需要攻克之處。
其次是應形成應用場景與科研閉環。需求牽引意味著應用場景不再是成果的終點,而是科研的起點。AI4S 的價值恰恰在于算法和算力可以不斷迭代優化,科研團隊可以在應用過程中獲得反饋,從而推動技術不斷突破。這種模式下,科技創新與應用需求相互作用,形成「科研—應用—再科研」的正循環。
此外,產研協作也有助于加速「卡脖子」問題的解決。一些關鍵領域,如半導體材料、新能源催化劑、前沿藥物靶點,正是因為應用需求迫切,才會倒逼科研創新。發力點就在于將這些需求轉化為明確的科研課題,并借助 AI 的加速能力實現突破。
AI4S 相關要點匯總
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中多處提到科學技術、科研領域,以下對相關內容進行摘要匯總。
加快實施重點行動:「人工智能+」科學技術
1.加速科學發現進程。加快探索人工智能驅動的新型科研范式,加速「從 0 到 1」重大科學發現進程。加快科學大模型建設應用,推動基礎科研平臺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智能化升級,打造開放共享的高質量科學數據集,提升跨模態復雜科學數據處理水平。強化人工智能跨學科牽引帶動作用,推動多學科融合發展。
2.驅動技術研發模式創新和效能提升。推動人工智能驅動的技術研發、工程實現、產品落地一體化協同發展,加速「從 1 到 N」技術落地和迭代突破,促進創新成果高效轉化。支持智能化研發工具和平臺推廣應用,加強人工智能與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第六代移動通信(6G)等領域技術協同創新,以新的科研成果支撐場景應用落地,以新的應用需求牽引科技創新突破。
3.創新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向人機協同模式轉變,探索建立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新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組織形式,拓展研究視野和觀察視域。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對人類認知判斷、倫理規范等方面的深層次影響和作用機理,探索形成智能向善理論體系,促進人工智能更好造福人類。
加快實施重點行動:「人工智能+」消費提質
培育產品消費新業態。推動智能終端「萬物智聯」,培育智能產品生態,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終端,打造一體化全場景覆蓋的智能交互環境。加快人工智能與元宇宙、低空飛行、增材制造、腦機接口等技術融合和產品創新,探索智能產品新形態。
加快實施重點行動:「人工智能+」民生福祉
打造更有品質的美好生活。探索推廣人人可享的高水平居民健康助手,有序推動人工智能在輔助診療、健康管理、醫保服務等場景的應用,大幅提高基層醫療健康服務能力和效率。推動人工智能在繁榮文化生產、增強文化傳播、促進文化交流中展現更大作為,利用人工智能輔助創作更多具有中華文化元素和標識的文化內容,壯大文化產業。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對織密人際關系、精神慰藉陪伴、養老托育助殘、推進全民健身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拓展人工智能在「好房子」全生命周期的應用,積極構建更有溫度的智能社會。
強化基礎支撐能力:促進開源生態繁榮
支持人工智能開源社區建設,促進模型、工具、數據集等匯聚開放,培育優質開源項目。建立健全人工智能開源貢獻評價和激勵機制,鼓勵高校將開源貢獻納入學生學分認證和教師成果認定。支持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探索普惠高效的開源應用新模式。加快構建面向全球開放的開源技術體系和社區生態,發展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開源項目和開發工具等。
參考資料:
??https://mp.weixin.qq.com/s/gQSIB2OGpHfbrUwA7-wKYw??
一鍵獲取 2023—2024 年 AI4S 領域高質量論文及深度解讀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