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云歸何方?看云計算發展的七大趨勢
2011年的腳步越來越近,各種各樣的預測吸引人們眼球。但是有多少預測能夠最終得到應證,或許***。云計算領域在2011年會發生哪些變遷?會有哪些進展?本文從技術、平臺的發展等方面著手,對2011年的云計算領域做出了一些猜想或者是展望,以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趨勢一:私有云“套餐”持續升溫
從2009年6月份IBM推出CloudBurst以來,虛擬計算環境聯盟(VCE)、HP、Oracle也先后推出了私有云的整體解決方案,各大廠商推出的這些解決方案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集合硬件、軟件和服務于一體的整體解決方案。
這樣的“私有云套餐”可以幫助企業用戶實現“一站式”快速搭建云計算架構,甚至連私有云的使用培訓都打包在解決方案之內,這些都可以降低企業用戶部署云計算的難度,從而促進云計算走進企業內部。
可以窺見,“套餐”的形式是私有云的一個發展趨勢。
【相關報道:業界四大主流私有云“套餐”橫向點評】
趨勢二:國內App Engine繼續發展
隨著云計算等技術概念的落地,越來越多的應用開發將圍繞著APP Engine展開。
縱觀全球,無論是Facebook還是Google,都提供了一套自己的APP Engine平臺,讓開發者無需投入硬件及運營平臺,就可以輕松構建和托管網絡應用程序,共享龐大的用戶資源及運營模式,大大便利了網絡應用的開發,特別是對于無能力搭建規模性運營平臺的應用開發者來說,更是提供了一種開放、透明的盈利方式,因此日益受到互聯網應用開發者的推崇。
2010年,新浪、百度相繼推出了各自的App Engine平臺,為中國的開發者提供了一個屬于國人的云計算開發平臺。這些平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問題,當然,就算是App Engine的鼻祖Google App Engine 也會存在不少問題【IT故事會:Google App Engine為何被棄?】。
2011年,國內的App Engine將會繼續發展,或許會有更多的互聯網廠商進入這一領域,在性能方面也會有所提高。
趨勢三:開源虛擬資源管理平臺需求看漲
隨著基于Xen和KVM技術而建的虛擬機繼續越來越受歡迎,許多企業也同時面臨這一個困境:如何對虛擬基礎架構進行管理?實現自動化資源分配回收管理,管理監控等。
當然,市場山也存在著不少商業化的虛擬機管理程序,我們已經看到了這一幕在怎樣上演:微軟Hyper-V有系統中心虛擬機管理器(SCVMM),思杰XenServer有XenCenter,VMware vSphere則有vCenter。僅僅五個月前,VMware斥資2億美元從母公司EMC購得Ionix IT管理技術,之后在不斷豐富管理工具系列。作為這幾個虛擬化巨頭的合作伙伴,軟件開發商們也在競相從管理工具這個市場分得一杯羹。這似乎是虛擬化市場有待攻克的下一個疆域。
但是使用這些商業化的管理工具會有很多問題,例如,投資較大、被專業廠商綁定等等。這時許多CIO或者是架構師就會不自覺地把希望投向開源領域。但是,目前看來,開源領域的云資源管理平臺仍然是***,即便存在著少數幾個,貧瘠的性能(如穩定性)也是讓人無法委以重任。
由此看來,隨著云計算的進一步發展,在2011年,開源的虛擬資源管理平臺的需求將會有增無減。
趨勢四:云服務提供商將會整合更多創新性的服務
隨著云計算平臺的發展,許多人對AWS(亞馬遜網絡服務)平臺上推出新功能和新服務產品的速度感到驚訝。AWS推出了使用GPU支持的超級計算機,協同部分運行中的集群計算(Cluster Compute)實例一起工作、云DNS服務Route53、針對手機開發者的新軟件開發包(SDK)等等,這只是他們持續進行創新的一個縮影。
2011年我們將會看到更多的公司根據低價、可擴展基礎設施推出大量新服務。當然,這些服務是否會擁有其期待的用戶數,就要看服務是否匹配用戶的需求及其性價比了。
趨勢五:互操作性和可移植性
談到互操作性和可移植性的問題,就必然會涉及到標準化的問題。云計算的標準一直是云計算領域最糾結的一件事情。不同的標準機構都在做云計算的標準,誰才是真正的標準?結果是,用戶只能面對這一大堆標準,繼續被某一家廠商綁定,任由命運被他人掌控。
云計算時代,用戶有必要將互操作性和可移植性重新提到一個新的高度。這讓筆者不禁回想起Java當年走紅的原因,幾年前,當 Java技術***次作為一種因特網的革命力量出現的時候,它的許可證擁有者,Sun 公司,提出了這樣一句簡潔地描繪了這種新開發的語言和運行時環境的口號:“一次編寫,隨處運行”。Java 編程語言有效地定義了可移植性的概念,它的一個重要優點就是允許開發者從各自的操作系統或者硬件平臺強加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當然,Java并沒有實現應用程序的互操作性。
同樣,在云計算時代,如果能夠實現云計算平臺的可移植性和互操作性,就像當年Java將開發者從操作系統或硬件平臺中解救出來一樣,把云計算用戶從各大廠商的牢籠中解救出來,這將會是與Java一樣偉大甚至更偉大的創舉。在可預知的未來,在許多云之間保持可移植性和互操作性的方法在戰略上必要的。
預測六:運維管理面臨挑戰
在2011年,運營將會遇到三個挑戰:***個挑戰是程序的重新設計。大多數公司的人工運營已經無法與自助服務的云計算匹配。第二個挑戰是管理動態應用拓撲,動態應用拓撲對云計算應用很重要。第三個挑戰是控制公司希望運行的應用規模。公司將運行的應用將出現爆炸式增長。
趨勢七:安全性任重道遠
云計算愈加普及,安全性就愈應該得到重視,今年二月份微軟負責可依賴計算業務的負責人George Stathakopoulos跳槽到亞馬遜,任職于安全管理部門也證實了這一點。在2010年9月份召開的Hadoop云計算大會和5月份的第二屆云計算大會上,有關云計算的安全話題也占了相當的比例。
維基解密事件的發生,讓人們在得到一些機密信息的同時,也對互聯網時代數據的安全性更加失去了信心。云計算時代,用戶對云計算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一些數據安全要求比較高的企業。云服務提供商需要提供因為云計算而對用戶業務性能造成影響的更詳細的服務級別協議(SLA)和經濟補償措施。
【編輯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