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微軟“Hyper-V cloud”背后玄機
在Hyper-V主題三部曲的第一篇文章微軟“Hyper-V cloud”詮釋中,我們介紹了微軟公司的最新私有云產品。在本篇中,我們將分析Hyper-V cloud的虛擬操作程序、硬件以及其他的核心技術。
微軟公司的Hyper-V cloud是一種集成了軟件、硬件、管理和業務流程,從簡單虛擬化發展而來完全實現的私有云。但是,如果你是專職構建Hyper-V cloud的IT專業人士,那么何種項目才是你的首選呢?
毫無疑問,Hyper-V cloud的核心是微軟Hyper-V。作為其卓越的虛擬操作程序,Hyper-V是所有虛擬基礎設施的基礎平臺。Hyper-V是驅動微軟虛擬機(VM)的虛擬操作程序,而虛擬機則是IT管理員進行管理和維護操作的工作對象。
該產品組合的另一部分是整合所有虛擬資源的管理工作室。在如今Hyper-V cloud的表現形式中,所謂的管理工作室就是系統中心虛擬機管理器2008 R2。是的,那就是您之前已經見識過的相同虛擬機管理器(VMM),而你所熟識的虛擬機管理器與Hyper-V cloud廣告中的虛擬機管理器則是大同小異。
Hyper-V cloud的另一個關鍵在于其虛擬基礎設施所依賴的硬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與其說Hyper-V cloud是IT專業人士所使用的軟件,還不如說是硬件更為恰當。
“但是,那是為什么呢?”你可能會這么問。“它有什么令人激動的地方?它是否表現不同,又或者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執行其操作?”不盡然,但是其差別在于硬件是如何拼湊在一起,以及一旦它建成時所發生的一切。
微軟已經建立了一個列有其Hyper-V cloud合作伙伴和眾多已有多年合作歷史硬件供應商的列表,雖然該列表略顯單薄。該網站并未真正解釋的是那些硬件供應商究竟是如何發展其產品以便于更好地適應私有云資源管理模式。
私有云與Hyper-V cloud并肩發展
但是,有一個特殊的標簽泄漏了Hyper-V cloud的真正含義:獲取預認證的配置。Hyper-V cloud的核心原則之一就在于微軟公司的合作伙伴如何有效地實現構建虛擬化以及其對IT成本支出優化的束手無策。
業內人士仍將這個過程稱作為“白盒”,即那些大多數DIY服務器案例都是典型的白盒。如果你深入查看這些白盒,你可能會發現其主板來自于一家供應商,內存來自于另一家廠商,而其磁盤驅動器則又屬于一家供應商。通常情況下,沒有兩個白盒是相同的,這是因為組裝所使用的零部件都是基于日常需求不同而變化的。
現在,我們知道構建一個白盒并不是對時間與資源的最佳使用。有鑒于日益增長的挑戰性和昂貴的服務器管理,五十臺不同的服務器就有五十種不同的硬件配置。即便我們終止了服務器那可怕的實踐,但是出于實際需要我們在虛擬環境中會再度重新恢復。
我說“出于實際需要“是因為直至最近構建虛擬環境(或其發展相關的私有云)也要求采用白盒方式。在我們硬件供應商的網站還沒有辦法將私有云放入“購物車”中。你需要一個供應商的幾臺服務器,另一個供應商的存儲系統以及又一個供應商的網絡系統。很多時候,服務器和存儲系統彼此間迥然不同。
因此,由于缺乏優化的硬件和連接組件的經驗,眾多虛擬化工程那些原本輕而易舉降低預算的目標也變得難以實現,這些項目也往往胎死腹中。
通常Hyper-V cloud甚至私有云計算通過預驗證配置實現至白盒的遷移。這些配置包括在硬件設計時就考慮虛擬化。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們就像是在網站上選擇股票持有單位:“是不是需要一個虛擬環境?這里有一個支持X個虛擬機的虛擬環境。它可在周五交貨。是否需要為您的虛擬環境增添更多的資源?點擊這里購買必要的模塊。”
對硬件廠商專家的傾向性賦予了IT專業人士極大的靈活性,以便于快速地創建可預配置、預驗證以及能夠支持已知(與廠商一起)等級的私有云資源池。這對業務來說是一大福音,因為采購行為更明顯地具備計劃性。這對IT部門也是好消息,因為接踵而來的將是一個具備必要性能和能力等級的環境。
討論中有關Hyper-V cloud內容占有三分之一,這是一種在我們的數據中心內考量四個核心資源的新方法:處理、內存、存儲和網絡。我將其稱為“資源經濟學“。在本系列的最后提示中,介紹了Hyper-V cloud以及私有云是如何通過供應和需求從經濟學到量化資源尋求線索。
【編輯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