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須馬云亦云的傳統金融云之路
馬云看上去很“美”,愿意嫁給他嗎?
聽過看過阿里云介紹的人們一定有非常多的感觸,***的感觸主要兩個字,那就是“激動”,如果再加上些副詞,可以說成“太激動了”。特別是介紹每年雙十一的景象,那簡直是:“幾億用戶搶尾貨,全國人民齊歡騰~ ~,齊歡騰!”
激動之余,傳統金融機構需要考慮一個跟自己相關的問題,既然馬家的阿里云(簡稱:“馬云”)看上去如此之“美”,愿不愿意嫁給他呢?
一般性的答案估計是:那得看什么條件?
如果對方聘禮豐厚(全資收購),而且嫁過去可以整天吃喝玩樂不差錢(員工漲工資、給股票),的確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如果對方不僅不給聘禮,而且還要自己帶嫁妝,過門后,不僅不給零用錢,而且還要按月交房租(名曰托管費),那還嫁過去干嘛呢?。
對方可能說,我家房子大呀(能承載上億用戶),但你真的想住在夜里說句話都能聽到回音兒的地方么?
對方還可能會說,租房子比自己買房子更實惠,那為什么他自己怎么不租房子(IaaS,PaaS托管)住呢?Amazon應該很樂意而且有能力租精裝的房子給阿里用,如果嫌Amazon跟自己一樣是外企,租百度的或者騰訊的房子都不錯啊。當初奧運購票網站被搶癱瘓的時候(2007年),李彥宏就說過如果購票網站放在百度上,簡直就是:“a piece of cake”,百度又經過8年大發展,現在放個阿里也該沒啥問題,即使有問題,相信百度也非常樂意擴建IT基礎設施來敲鑼打鼓迎接這個大租戶的。不知阿里怎么做答,筆者只知道沒有哪個人會把自己的(IT)命根子放到冤家對頭那里去的。如果傳統金融機構認可這個觀點,只要有阿里金融在,傳統金融機構的(IT)命根子該放在哪的問題也就不言自明了。
嫁不嫁不重要,生計才是最重要的
金融云的本質是服務于金融業務。只要能夠確保金融業務的盈利,至于采用哪種技術手段反而是次要的。如果IBM、HP這些廠商把小型機的價格降到X86服務器以下,而且充分開放硬件和軟件組件,繼續大量采用小型機也未嘗不可。同樣,開展互聯網金融的業務,也不意味著必須去除DB2和Oracle數據庫。Amazon上的Oracle跑的很好,而且賣License數量比線下銷售還多。互聯網金融炒得火熱,但不意味著傳統的銀行開展了互聯網金融業務之后,都會像阿里雙十一那樣人潮人海的來訪問。阿里雙十一引來如此多的用戶,也不是因為阿里云多么吸引人,而是雙十一被宣傳成打折大促的利益吸引的結果。總之,傳統金融機構需要的是一套合理的適合自己業務特點的金融云架構。探討傳統金融云之路之前,我們還是需要重新探討一下金融云本質,從其本質價值再延展到其技術架構與實現。
金融云的本質價值
經過多年的洗腦和灌輸,提到云計算的好處,大多數人都能說出幾個,比如:降低IT基礎設施成本(40~60%),運維效率提升(1~10倍不等),業務快速上線與彈性的擴展等。但從這些改善上看不到革命性的效果,也就是互聯網廠商總說的“顛覆”,到底顛覆在哪呢?筆者認為金融云架構下給傳統金融機構帶來的顛覆點主要有3個:一個是能讓金融創新成為常態;一個是極度的敏捷;一個是極低的成本。而且這三個顛覆點之間相輔相成。
關于“創新”,對于傳統金融機構而言,同樣是一項看上去很美,吃起來很苦的活計。苦的原因很簡單,創新的風險極高,投資10個項目,8個可能都會失敗。為了預防項目失敗以及項目失敗后責任分擔的問題,傳統金融機構往往拉長立項的論證時間,并增加大量評審與審批環節,從創新的想法產生到業務上線,少則半年,長的恐怕要幾年的時間。現在市場瞬息萬變,等業務上線時,可能想法都不成立了,更別提賺錢了,能把責任撇清楚就不錯了。金融云在解決創新的問題上,實際是引入了類似風險投資的概念方法,風投賺錢的方法是,既然創新失敗率很高,那就多幾個項目,創新項目多了自然會有最終成功的項目。而投資10個項目,只要有1~2個項目取得成功,其收益都會超過10個項目總投資的數倍乃至幾十倍。金融云就是提供了這樣一個創新平臺(IaaS或PaaS平臺),可以并行嘗試大量的新型金融業務,無需擔心大量失敗(損失很少),只要少量幾個項目被孵化成功,就足夠金融機構賺得盆滿缽滿。既然項目失敗是常態,而且單個項目在云平臺的支撐下所需投入很少(人力及IT基礎設施投入),也就可以免去繁雜冗余的可行性論證、審批環節,讓業務快速開發與上線,在實戰中見分曉,而且勝敗兵家常事,項目失敗,項目組也無需承擔責任(當然也獲取不到額外獎勵),轉而全力投入到新項目創新中去,成功只是早晚問題。
“極度的敏捷”是解決商業競爭中“早一步成先烈”(實際也是解決創新高風險性)的問題。在我國,商業方法還沒有正式列入專利保護的范疇。也就是商業方法允許復制。這種商業方法落到金融領域,就是新金融產品或新商業模式。新業務從投入市場到大規模被用戶(客戶)接受并穩定占據穩固市場份額是有一個窗口期的,這個窗口期是跟隨者的***進入時間。跟隨者看看準新業務潛力后,進入的時間越快,對自己越有利,并有讓早入者成為先烈而自己成為先驅成為可能。金融云就是提供了這樣一個極度敏捷的平臺。我們所說的業務快速上線,***殺傷力的效果就在于此。騰訊的微信業務,新浪的博客業務(后面的微博),以及很多國外剛剛誕生就被國內快速復制的互聯網業務均是此類的典型。互聯網廠商牢牢的把IT從基礎設施到上層軟件的研發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最重要的價值就是為了保持自身業務的敏捷度。
“極低的成本”。據說有人這樣對比阿里金融和傳統金融貸款成本,銀行發放一筆貸款的成本大約2千元,而阿里每發放一筆貸款的成本只有2.3元,相差1千倍。造成成本差距主要存在于三個方面,一個方面是銀行貸款流程還存在大量人力工作;第二方面銀行IT系統架構中還在采用昂貴的軟硬件設備;第三方面,銀行除了信用卡以外的主營信貸業務還是面向大中型企業用戶的大額貸款,用戶數量并未灘薄IT業務成本。同時大額貸款收益很高,對2千元的成本而言并不敏感,成本敏感發生在小額貸業務上。傳統銀行可以借助金融云平臺提升業務自動化水平,并利用通用開放架構降低IT基礎設施成本,從而大幅縮短與互聯網金融之間的差距是完全可行的。
#p#
傳統金融云之路
理想的云平臺,基于開放硬件平臺的分布式計算與存儲架構以保持低成本的高可擴展性,能夠對 IT資源的統一調度管理以實現資源的彈性分配,具有簡單易用性以便于用戶自助使用。而傳統金融機構發展金融云,概括起來還有幾個要點。一個是能夠包容現行業務系統平滑遷移到金融云平臺(保護住當前的飯碗,如現在飯碗都保不住,啥都白扯了);第二是讓平臺保持***程度的靈活性,包括:快速、敏捷、高可擴展性等(可以讓領導能夠在最短的時間,以***投入看到金融云給業務帶來的好處);第三是利用開放的架構,實現整體云平臺的成本***。第四通過IT與業務組織轉型,建設創新團隊,為金融云平臺發揮出***價值打好組織基礎(這才能實打實的給傳統金融機構帶來好處)。針對傳統金融機構建設金融云所面臨的這些要點問題,比較現實的金融云解決方案是什么樣子呢?
開放架構
金融云解決方案需要采用完全開放的技術架構,目前最主流的開放架構要數業界的開源事實標準OpenStack云計算框架,該框架可以幫助金融機構解除廠商鎖定問題,解除廠商鎖定意味著供應商之間可以公平競爭,為金融機構客戶提供***性價比的金融云平臺。
能夠承載金融核心業務的高性能虛擬化平臺
金融云操作系統的計算虛擬化組件需要提供了優異的虛擬化性能,優異的虛擬化性能可以幫助金融機構將高性能需求的金融核心業務逐步遷移到云平臺之上。對于不希望遷移到虛擬機中的數據庫類業務,云管理模塊需要同樣可以對物理機進行統一管理,從而實現虛擬資源與物理資源的統一管理。云管理平臺***能把資源管理的能力延展到第三方虛擬化平臺,比如VMware、華為FusionSphere、XEN、 Hyper-V等虛擬化平臺,而且還能夠跨數據中心乃至跨云平臺(如對Amazon、微軟Azure、阿里、電信等公有云中的資源)進行統一的混合云管理。云計算方案對異構平臺的統一管理,可以幫助金融機構順利的把原有的業務系統與平臺平滑的納入到云平臺之中。
能夠承載金融傳統數據庫的分布式存儲
金融云計算解決方案中的分布式軟件,需要能夠在金融云平臺中搭建基于x86服務器的全分布式存儲架構。金融云的分布式存儲與互聯網公司所推崇的分布式存儲***的區別在于,金融云分布式存儲可以承載金融機構已經大量使用傳統數據數據倉庫系統,比如:DB2、Oracle、SAP HANA、MS SQL、達夢數據庫等。分布式存儲軟件需要通過了這些數據庫廠商的認證,否認無法獲得數據廠商的技術支持。用分布式存儲架構承載傳統數據庫軟件對金融云意義重大,這意味著幾乎所有原來在小型機與SAN存儲這種Scale-up架構上的金融核心業務都可以平滑的遷移到基于x86架構的金融云平臺上來,而互聯網廠商通常做法是需要廢棄傳統數據庫。分布式存儲軟件給金融客戶帶來的驚喜還不止于此,該軟件與x86通用硬件平臺,特別是融合一體化的硬件平臺配合,可以提供超越小型機+高端SAN存儲3-10倍以上的數據庫處理性能的提升。對于辛苦半天在原有架構上通過數據庫優化才提升20%~30%性能的DBA們而言,3-10倍的性能提升,可以算上超級大禮包了。
跨域云管理能力
對于擁有多個數據中心的大型金融機構,利用金融云計算解決方案中的軟件定義網絡軟件,實現多個數據中心建的互聯互通,并可實現網絡設備與配置的統一自動化管理。可以使金融云網絡管理效率提升10倍以上。
解決云安全接入問題
金融云解決方案中的桌面云軟件,則為幫助金融機構客戶解決了金融云環境下用戶接入安全問題與云終端運維管理難題。金融機構的業務應用開發,普遍采用外包模式,外包人員流動頻繁,信息資產的安全保護一直是金融機構所面臨的重要挑戰。金融云的建設和運營一個核心就是要進行大規模的業務創新,這會讓金融機構的研發人員,特別是外包研發人員數量快速增長,金融云的用戶安全接入與信息資產保護的挑戰會更嚴峻。桌面云方案通過與金融安全等保體系可以無縫對接,可很容易的采取一系列手段,從根本上扭轉金融系統終端信息安全保護的挑戰。
再智慧一點
當然金融云解決方案中也缺少不了大數據平臺軟件,來為金融機構基于大數據創新提供了基礎支撐平臺,金融云中的大數據軟件,可以通過加強其易用性和安全性,讓金融數據創新更加簡單。
結語
目前,幾乎所有主流金融機構,如:工商、建設、農業銀行、中國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浙江農商行、中信等數十家金融機構等都在積極推進金融云的建設,隨著這些機構在金融云方面實踐的成功,金融云將會被廣泛采用。
博文出處:http://blog.csdn.net/cloud_architect/article/details/457183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