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高通員工跳樓事件:為什么受傷的總是中年IT男?
這兩天,“中年 IT 男”這個近兩年的熱點詞匯又因為美國高通總部員工的跳樓事件而再度火爆起來——6 月 17 日晚,位于美國圣地亞哥的高通公司總部發生員工跳樓事件,華裔工程師大衛·吳從總部辦公樓六樓跳下,當場死亡。據傳,導致此次事件的“兇手”又是肆掠 IT 界已久的“幽靈”——裁員。
現年 40+ 的大衛·吳早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后到多倫多大學攻讀博士,2008 年進入高通,擔任基帶集成部門的全職工程師,到 2015 年 9 月,高通裁員超過 4500 名員工,很不幸,大衛·吳是其中一員。***次失業的大衛·吳主要以打零工為生,直至 2017 年 7 月,他重回高通,但只拿到了“Contract Engineer I”身份,基本上是應屆生的級別。而禍不單行的是,今年 4 月,高通再度宣布裁員 1500 人,而大衛·吳再度進入裁員名單,而這一次 CEI 級別的他,連裁員補償都拿不到。可能正是這種打擊,讓他走上了六樓的天臺。
又是一則中年 IT 男的不堪裁員而走向末路的事件,而近年來,此類事件頻頻發生,一次又一次沖擊著這個群體脆弱的心理防線,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呢?為什么此類事件總是發生在這個群體上——中年 + IT 工程師 + 男人。
其實,如果稍微深入去分析一下,會發現這不是一種巧合,而更多的是一種行業發展大趨勢下的必然。
毫無疑問,在過去十幾二十年時間里,互聯網浪潮直接帶動了 IT 行業的發展,從硬件基礎設施,到底層平臺,到上層應用軟件,甚至包括相關的配套產業,全產業鏈條都享受著這一場盛宴,而作為這個行業的主體,各家 IT 企業的員工也充分享受著這一場紅利。
IT 從業者在過去十多年里享受著 IT 行業高速發展的紅利,相對社會其他行業群體而言,它們的收入很高,比如現在以 BAT 為代表的一眾頭部互聯網企業的員工動輒上百萬的年收入,這在很多行業看來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而正是這種高水平的收入,支撐著 IT 從業者及其家庭能夠過上相對高的生活水平,比如說,核心區域的學區房(代價是首付和月供都很高)、中高檔的汽車、全職家庭太太、兩個小孩都上私立外國語中學、每年固定海外旅游,當他還在穩定地工作的時候,這一切一點問題都沒有,都能承受得起,畢竟工資很高,獎金很多。
同時,IT 男還有一個共同的缺點,一般不善于理財,這是可以理解的,在 IT 世界的思維里,不是0,就是1,簡單直接高效,但是商業世界的思維卻復雜得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變量,甚至充滿著爾虞我詐,所以,IT 程序員雖然收入很高,但財富并不多。
除此之外,IT 人員還普遍帶有技術迷信的情結,認為自己掌握的技術總是***進、最實用的,總是不愿意轉向其他技術方向,會一直往深里鉆研。如果在傳統行業,這叫工匠精神,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但是,在 IT 行業卻“沒法積累經驗”,必須依靠不斷的創新才能創造價值,所以也就要求員工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技術儲備和技術方向,這樣才能跟得上市場的需求,一旦員工不能跟上這種市場的需求和技術的轉變,他也就被淘汰了。
還有另外一個層面,對企業而言,員工的年齡不是財富,而是負擔,因為老員工跟隨企業已久,一般工資、福利都比較高,但由于 IT 行業的經驗是有保鮮期的,一旦保鮮期過去了,曾經的經驗一文不值,到了那時候,年輕員工的價值幾乎是和老員工的價值是一樣的,甚至還超過老員工,因為年輕員工能加班!
綜合以上,中年 IT 男最容易受到傷害,這幾乎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而且,這種傷害常常是致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