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時代的隱私保護
我們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我們如何前進將決定我們個人隱私的未來。眾所周知,隨著世界變得越來越數字化,人們常常被迫在個人隱私和實用性之間進行權衡。無論我們是在查看電子郵件,在手機上查找地圖,還是在網上訂購新鞋,我們使用的服務收集并從我們的個人數據中獲利。
今天,隨著聯網設備的普及,我們的隱私面臨的風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高。虛擬助手、個人安全攝像頭、可穿戴技術和其他智能設備意味著科技公司收集的數據不再僅僅來自我們的數字存在——數據從我們的家、我們的汽車和我們的身體收集。我們必須想出新的解決方案來保護我們的隱私權。
連接設備和用戶生成的數據
智能設備正迅速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到2020年,全球共有200多億臺聯網設備,其中美國人平均擁有8臺。事實上,去年,大約每秒鐘就有一個新的智能燈泡被安裝。這些統計數據意義重大——而它們僅僅是個開始。據估計,到2025年,包括物聯網(IoT)在內的聯網設備將達到860億臺,是目前的近三倍。毫無疑問,這些設備將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簡單,因為它們可以自動完成日常任務,但它們也會收集大量的個人數據。雖然我們有點習慣于(雖然我們不應該)讓我們的在線活動被監控、分析和出售,但我們肯定沒有準備好讓我們的日常“現實世界”的存在也成為這樣——尤其是在我們自己的家里。到2025年,物聯網預計每年將產生80兆兆字節(1萬億字節)的數據,我們不得不問這些數據將會發生什么。
用戶生成的數據非常寶貴。眾所周知,許多科技公司將其商品化,通過研究數據來預測用戶行為,銷售有針對性的廣告,最大化點擊率,從而獲利。今天,揭露隱私數據,操縱用戶行為,以犧牲用戶隱私為代價來獲利,是許多公司的命脈。對這些組織來說,智能設備代表了數據收集的下一個前沿。由于來自現實世界的數據的豐富性和敏感性遠遠超過數字世界的數據,大型科技公司一直在向太空進軍。谷歌和亞馬遜(Amazon)等科技巨頭斥資數十億美元收購了Nest、Fitbit、Ring和PillPack等公司的數據,讓這些科技巨頭得以深入了解我們的家和身體。
如果這與你無關,它應該與你有關。大型科技公司對我們數字數據的處理方式表明,這種新的、高度私密的數據的管理方式將毫無隱私可言。事實上,亞馬遜在這些技術上的做法已經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為了積極擴大Ring,亞馬遜與44個州的警察機構建立了900多個合作伙伴關系。作為支持安裝Ring智能攝像頭的交換條件,警方可以訪問Ring的鄰里觀察門戶,這是一個允許警方在沒有搜查令的情況下直接向Ring用戶請求視頻片段的工具。我們的公民自由岌岌可危。隨著大科技滲透到我們的物質生活和數字生活中,我們將變得與我們產生的數據密不可分,個人隱私將成為過去。
設備所有者如何擁有自己的數據
但事情并不一定要這樣。
最近的技術發展使我們的未來變得開放、民主和尊重隱私。問題是,今天,我們基本上是在使用80年代出現的相同的信息網絡,這些網絡是為免費訪問、公共數據和全球共享而設計的,而不是為了保護隱私。我們所使用的基礎設施、應用程序和設備都無法解決我們日益增長的隱私問題。幸運的是,具有內置信任的新技術,如區塊鏈和安全硬件,可以為安全、私人物聯網鋪平道路。保護我們隱私的關鍵是運用這些技術創造出優先考慮“通過設計保護隱私”的產品。
“設計隱私”主張新技術默認私有。通過在最初的設計階段就將隱私列為“必須擁有”,我們可以降低對監管或企業善意的依賴,以保護我們的隱私;相反,隱私將在技術層面得到保障。我們的新工具使我們能夠開發具有卓越用戶體驗和端到端信任的設備和應用程序,最重要的是,保護我們的數據。
區塊鏈和安全硬件具有雙重好處,既能保護用戶免受惡意黑客攻擊,又能將數據所有權交還給用戶。安全硬件,比如大多數信用卡中存在的安全芯片,可以保護每個物理設備不被復制或模仿。類似地,當敏感信息寫入不可變的、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時,用戶的數據不僅不會受到篡改,而且會直接歸用戶所有。有了區塊鏈,用戶可以選擇保持他們的數據完全隱私,與其他用戶共享,或授權公司使用。我們有技術來扭轉權力動態,讓人們控制自己的數據——我們現在必須實施它。
物聯網就在這里。我們必須決定我們希望它如何發展。我們會犯與我們在數字存在中犯過的相同的錯誤,還是會尋求建立一個值得信賴、安全且完全私有的基礎設施?選擇權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