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人公司能否純憑AI智能體發育成獨角獸?有戲!
譯文
譯者 | 核子可樂
審校 | 重樓
如果你正在尋找一種替代打工生活的選擇,那么自營職業——也被稱為“個體創業”(solopreneuring)——可能是個好思路。你可以憑借自己的軟件開發、設計或商業技能作為獨立承包商謀求發展。
或者,大家甚至可以獨立創辦一家公司以獲得更大的回報。然而,建立一家具備規模擴展空間的企業往往同時需要財務投資、產品創意、市場調研、營銷能力、銷售能力、技術解決方案,可能還需要一支熟練的人才團隊來幫助實現目標。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金錢和資源的支撐。
但現在,一切都不同了。Tim Cortinovis在他最近出版的《單人獨角獸:如何獨自建立一家價值十億美元的公司》一書中聲稱,單憑AI工具加自由職業形式就可以建立起一家大型公司。如今市面上的在線/AI工具使得個人或一只小型團隊能夠快速建立公司并擴展業務規模。唯一不可或缺的主導元素,就是企業家的創新精神以及發現并迎合市場的能力。
Cortinovis在最近的一次播客中解釋說,要建立并擴展一人企業,需要正確的思維模式、工具集和商業模式。而隨著AI智能體的出現,“一個人也能搞定一切”。
“智能體在幾乎所有平臺上都能發揮出差不多好的作用。首先就是創建管理智能體,由它作為其他智能體的大腦。另外還要有下屬智能體,你可以讓這些下屬智能體訪問客戶信息、客戶地址等。還有發票和更下級的智能體。這些都可以通過電子郵件客戶端進行訪問,比如Gmail、Outlook或者數據庫。把它們接入WhatsApp,你就能自動處理客戶的查詢和消息。而管理智能體只需要監督所有流程,并對你個人項目的整體成功負責。”
那么,一人支撐起超級企業真的現實嗎?坦率地講,這里應該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行業的預期并不絕對樂觀。就連那些已經擴展自己業務的行業先鋒,在這個問題上也是反應不一。
首先,這可能取決于幾個因素——尤其是行業的性質。例如,很難想象一個人就能經營起天然氣精煉廠或者銀行。
Kozyr公司CEO及谷歌首位首席決策科學家Kozyrkov表示:“真正的問題不在于一個人能否支撐起那么大的業務體量,而是哪些行業適合這樣的擴展方式。這主要發生在風險較低的領域,如商業、內容或生產力,個體創業者完全有可能建立龐大的企業。畢竟所需的基礎設施和工具已經到位,分銷渠道也觸手可及。”
至于高風險行業,如醫療、金融或法律。Kozyrkov 解釋道,“最大的限制并不在于技術問題,而是運營問題:只有滿足安全、合規、監管和審計等一系列前提,才能保證負責任地部署解決方案并通過企業審查所。”
Orcus公司聯合創始人兼CEO Nic Adams表示:“在所謂前沿領域,已經出現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個體創業者公司。這些個體創業者或微型團隊可以通過自動化、數據管道、自我改進的智能體等手段建立并擴展出價值十億美元的業務。其中的關鍵是將實時對抗性AI與模塊化、云原生的基礎設施相結合,這種基礎設施可以靈活橫向擴展、不受組織結構或人員數量等人力瓶頸的影響。”
Edstellar公司CEO Arvind Rongala認為,業務規模“不再依賴于人數,而更多依賴于杠桿作用。如今的個體創業者不需要做完所有事情——只需要架設一個系統,其余繁重工作可以交由技術、全球人才和自動化來承擔。”
但必須承認,支持個體創業者建立一家超大公司的業務范圍仍然有限。
HeraHaven AI公司創始人Komninos Chatzipapas表示:“我認為Cortinovis的觀點并不現實。特別是對于缺少技術背景的人們,即使嘗試使用AI來擴展業務,效果也將非常有限。我認為這條預測完全是鄧寧-克魯格效應(即蠢人總覺得自己很聰明)的結果,很多人在使用AI時都會經歷這種效應。人們越是不理解AI,往往越是會大大高估AI的當前能力。”
Chatzipapas繼續強調:“雖然有一些公司實現了類似的目標——例如 Midjourney,估值達到了10億美元,員工只有11人。但這些公司是在開發AI產品,而不是使用AI開發產品。AI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廣博知識,但深度卻相對有限。它的編程能力確實比大多數人更好,但仍遠比不上普通軟件開發者。”
他指出,這與建立成功企業的必要條件恰恰相反。“企業依靠深入的專業知識、完美的執行能力和在某一特定領域的絕對優勢,比如Midjourney的圖像生成或者谷歌的搜索。而這正是AI目前最大的短板。”
Chatzipapas表示,AI無法支持跨多個領域的擴展的一大明證,就是“仍然有很多人參與內容創作,而這本該是AI的專長所在。作為一家AI公司,我們仍然雇傭多名作家為我們的網站創作內容,因為AI還達不到他們的水平。”
Rongala表示,AI可以生成、自動化和預測——“但它在抽象判斷、戰略敘事和企業信任等由人類直覺主導的領域仍表現得捉襟見肘。”
Adams 補充道:“在無縫AI協調和大規模安全自主決策方面也依然存在一些空白。真正能夠全程處理復雜多領域工作流,且無需人工干預的自主智能體仍處于起步階段。此外,還需要超低延遲的AI威脅檢測來保護平臺自身,確保其免受對抗性攻擊——這本身又是一場激烈的黑帽軍備競賽。”
那么要想擴展和維持一家成規模的單人或小團隊企業,最理想的工具和技術是什么?
Adams推薦“使用云計算平臺實現彈性擴展;使用容器編排實現模塊化,如 Kubernetes;針對特定任務微調的高級大語言模型;AI編排框架,如 LangChain或自定義管道;以及用于監控即時行為的最先進的可觀測性工具。概括來講,就是要擁有一套具有自我修復和自我優化能力的全棧AI運營環境。”
Rongala表示,能夠消除瓶頸的工具才是最好的工具。“AI助手、智能CRM、全球支付平臺和模塊化API等等都在此列。”但他也補充道,“真正決定成功與否的仍然是人——判斷不該做什么,然后讓系統運行其余部分。所以這個問題的本質并不是一人能否成軍,而是我們該如何將自己培養成具備系統思維的思考者。”
原文標題:Can one person build a billion-dollar company now with AI agents?,作者:Joe McKendri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