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精英放棄生娃!MIT女記者揭秘:人類只是AI墊腳石,世界很快就毀滅
有人說,AI是人類的未來。
但是事實恰恰相反,AI正在奔向未來,留下的卻是人類的裂縫。
它吞噬電力、污染水源、毀掉工作、擾亂情緒...
它以「智能」的名義,接管人類的表達、判斷與決策。
技術正在重寫文明的腳本,卻沒人確定人類未來的結局。
而那些親手打造AI帝國的人,已經悄悄做出選擇:不生孩子,只因相信世界將不復存在。

他們在想什么?
基于300 多次采訪、7 年報道人工智能的經歷,以及作為首個獲得OpenAI深入訪問權限的記者的觀察,記者郝珂靈Karen Hao完成并出版了《AI帝國》一書。

這本書探討了OpenAI對可能弊大于利的技術進行巨額投資的代價
這本書差一點就未能面世。Hao起初以為自己能與奧特曼和OpenAI合作,獲取一些正式的參與和采訪資源,但最終他們拒絕了。
她坦言當時自己真的非常沮喪。但幸運的是,她身邊的朋友鼓勵她追求真相,成為優秀的記者。
隨著這本書出版,她成了奧特曼的眼中釘。
在調查過程中,她發現一個令人不安的趨勢:越來越多AI行業的技術高管選擇不生育。
這種選擇并非出于經濟壓力、個人選擇或者社會觀念,而是基于對未來的判斷——
他們認為,世界可能不會持續太久了。

在《AI帝國》中,Karen Hao揭露:「他們不打算要孩子,因為他們認為這個世界不久將不復存在」
在部分AI精英中,甚至形成了某種「末世型信仰」:
他們認為,AI的發展將不可避免地取代人類,成為這個星球更適合的主宰。
在這些人眼中,AI不是工具,而是下一階段智能生命的雛形。而人類,不過是通向它的過渡體。
甚至部分人陷入某種扭曲的極端功利主義:
只要創造出道德水平高于人類的超級智能,就能「最大化世界的道德總量」,哪怕人類因此消亡。
這聽起來像是科幻,但卻真實地反映著現實:一群正在重塑社會的工程師們,早已悄悄放棄了與這個世界長久共處的念頭。
當然,并非所有 AI 從業者都如此悲觀或冷酷。也有很多人相信他們正在做的事情能真正造福地球。AI的能力確實有可能加速科學進展,它的潛力令人振奮——因為它或許能帶來真正意義上的范式轉變。
但這足以成為他們當前行為的正當理由嗎?
Hao并不這么認為:今日所行之惡,只待未來的AGI來彌補。而那個未來,也完全有可能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
那些AI高管之所以能輕易接受這種代價,是因為他們自己壓根不會受到影響。他們有足夠的財富去建造地堡。危機來了,他們早就備好了生存方案。

奧特曼就坦誠自己有「末日避難所」
AI巨頭
踩完底線,再說「對不起」
更戲劇化的一幕發生在2024年夏天。
OpenAI發布新版本語音助手,聲音酷似斯嘉麗·約翰遜在電影《她》中的嗓音。
發布當天,奧特曼在X上寫下一個詞:「her」。

Scarlett Johansson從未想過要與硅谷的強大力量對抗。

但這次,這位好萊塢明星憤怒難抑,透露她明確拒絕了為這個新AI助手配音的邀請。很快,該模型就被廢棄了。約翰遜和一群律師擊敗了科技巨頭。
最終,模型被緊急撤下,AI公司第一次在公眾面前低頭。
Karen Hao在多次交涉失敗后,才意識到:
OpenAI并不是真的歡迎調查,它只歡迎配合。
這場小沖突是《AI帝國:競逐全面主導地位的魯莽競賽內幕》中眾多故事之一。
這本482頁的著作講述了OpenAI及其創始人奧特曼的故事,關注了重大而令人擔憂的真相:
· AI會搶走你的工作嗎?
· 會破壞你的心理健康嗎?
· 會通過其耗能巨大的服務器使環境陷入災難嗎?
對以上所有問題以及更多問題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
我們如何治理人工智能?AI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技術之一。
在短短十多年的時間里,它已經改革了互聯網的支柱。現在,它有望重塑社會許多其他關鍵功能,從醫療保健到教育,從法律到金融,從新聞到政府。
AI的未來——這項技術的形式——與我們的未來密不可分。
有人替AI吞下惡意,回家后默默崩潰
AI越來越聰明,而有的人卻活成了內容過濾器。
在大語言模型不斷更迭的這幾年,人們見證了太多奇跡:它會寫歌、會演講、能安慰孤獨、能對答如流。
但在這場由人類吹響的智能競賽里,我們悄悄制造了另一個職業:為AI擦拭「靈魂」的人。
在書中,Karen Hao還記錄了一位肯尼亞內容審核員的故事。
為了替OpenAI清理訓練數據,他每天要暴露在大量極端內容面前:仇恨、虐待、戀童癖..
最終,他情緒崩潰,妻子和孩子也離開了他。

Hao聽完他的講述后,說道:「我回到酒店,哭了。這項技術正在撕裂人類的家庭」。
這一幕不是例外,而是模式。
它發生在不被看見的夜班、臨時工與低薪外包之間。
內容審核,只是AI代價的一部分。
看見智能在成長,卻看不見代價正在燃燒
在愛爾蘭,有超過80座數據中心為AI的算力擴張提供燃料,全國五分之一的用電量都被他們耗掉。
一次簡單的天氣查詢,相當于點燃一整個電網。

有人諷刺道:「我們用一臺柴油發電機,只是為了讓機器告訴你:今天可能下雨」。
AI越發精準,代價也越發沉重。
只不過這部分,被藏進了服務器、冷卻設備,和從不公布的能源報表里。
打著「開放」的旗號,做著最封閉的事
Karen Hao曾以為,OpenAI會是個例外。
OpenAI最初打著非盈利的旗號,宣稱要「安全地構建人工智能,服務全人類利益」。
哪怕后來轉為部分盈利,它的使命陳述依然掛著那幾行字:「對所有人開放」「透明」與「去中心化」。
如果這是開放,那什么叫封閉?
她以記者身份走進了這家公司的舊金山總部。但她很快發現,「透明」只是公司裝修風格的一部分。
沒有員工愿意和她閑聊,就連員工食堂也謝絕她進入。
她試圖與高層對話,想弄明白OpenAI的使命究竟是什么。
但她得到的不是清晰的答案,而是模糊的口號,以及奇怪的類比。
一些再簡單不過的問題就讓這些高管手忙腳亂。
他們大談特談AGI(通用人工智能)——一種設想中由硅芯片驅動、具備類人意識的智能系統。
他們興奮地描述AGI如何能解決醫學、氣候變化等復雜問題。但當Hao問他們到底打算如何實現AGI,又如何確保這項技術能公平地分發到社會中去時,回答卻開始變得含糊。
有人含糊其辭地回應道:「火也是一個例子。它也確實有一些嚴重的副作用。」
她忍不住寫下自己的疑問:「這個一直號稱與硅谷價值觀對抗的組織,怎么聽起來更像是硅谷本人?」
他們談「未來」,卻從不公布用掉多少水電
在《AI帝國》的結尾,Karen Hao拋出一個問題:
如果這些技術真的要塑造未來社會,那我們能否先知道,它們今天到底消耗了多少資源?
目前,AI行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張。
Meta、谷歌、亞馬遜、微軟四巨頭,僅2025年上半年,用于AI的數據中心和基礎設施建設支出,已經達到百億美元。
它們對電力和水力的消耗,已經超越人們的想象——甚至超越了國家電網本身的負荷能力。

更諷刺的是,公眾對此幾乎一無所知。
AI公司從未主動公布其模型運行所需要能源的真實數據。
在這種失衡結構中,科技公司一邊主導「未來敘事」,一邊卻拒絕承擔「現實成本」。
直到今天,我們依然無法得知,與ChatGPT的一次對話,究竟燒掉了哪一條電纜,抽干了哪一條河流。
所有人都在談AI的未來,卻沒有人清算它的現在。
這才是真正的危險,不是它會不會毀滅人類,而是它的毀滅過程,過于沉默。
而人類,似乎已經習慣,在沉默中交出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