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回歸機器人:想把大模型推向物理世界
在暫停數年后,OpenAI 正將研究與招聘資源重新投向“具身智能”,并把焦點進一步推向人形系統。多份權威報道、公開招聘信息與產業動向交叉印證:這家以大模型聞名的公司,正在搭建一個面向現實世界的機器人研發矩陣。
圖片
WIRED 9 月 15 日的報道,OpenAI 近來密集招募具有人形機器人與物理控制算法背景的科研人才,并在訓練路徑上強調遙操作(teleoperation)與仿真(包括 Nvidia Isaac 等工具);公司是否自建硬件或與外部制造商合作仍未明朗,但“人形形態”的研究正在加速推進。
這種動向在招聘信息上有“硬證據”。例如,Mechanical Product Engineer, Robotics 的崗位要求明確寫到團隊“專注于解鎖通用機器人”,并強調傳感器、執行器、計算元件集成與面向真實約束的形態探索;更醒目的,是其偏向量產的字樣:“有為高產量(1M+)設計機械系統的經驗”。這意味著 OpenAI 至少在可規模化的方向上進行前置設計與評估。
此外,Simulation Environments Engineer, Robotics 的崗位直接點名遙操作/硬件在環(HIL)與Nvidia Isaac 等仿真生態,強調將大規模強化學習與GPU 管線優化落地到機器人任務場景。這與 WIRED 的技術路徑描述一致,構成相互印證。
早在 2024 年 11 月,前 Meta AR 眼鏡硬件負責人 Caitlin Kalinowski 加入 OpenAI,負責機器人與消費硬件方向。此舉被多家媒體視為 OpenAI 重返機器人賽道的強烈信號,也提示其機器人戰略并非“只做算法”。
圖片
OpenAI 早年在機器人研究上曾頗有建樹。2019 年,“Dactyl”五指機械手單手復原魔方,展示了仿真到現實(sim2real)的里程碑式成果(ADR 自動域隨機化等方法)。不過在隨后的資源權衡中,OpenAI 在 2021 年關閉機器人團隊,將重心轉向能更快取得可見進展的通用模型與產品。如今“回歸”,是其技術路線回到與物理世界更深層耦合的必經之路。
圖片
從崗位與報道的交叉信息看,OpenAI 的核心假設是:把通用模型的“理解與推理”延伸到“感知—控制”的完整閉環。這需要三類能力:
1.數據采集與評測:通過遙操作與大規模仿真收集多樣交互數據,構建更強的動作生成/控制策略;相應地,OpenAI 設有DAQ/數據采集軟件工程崗位以擴展數據采集與評測體系。
2.模型與算力棧:在大規模強化學習、分布式訓練與實時推理上,承接 Isaac 等仿真環境與現實平臺,優化感知-控制的時序與穩定性。
3.形態與產線設計:通過傳感/執行器/散熱/材料等硬件工程,探索“可被現實約束驗證”的形態;“1M+ 量級”的可制造性要求,釋放了對規模化落地的前瞻信號。
換言之,OpenAI 想把“會說話的模型”升級為“會操作世界的系統”,并讓兩者在統一的評測、數據與訓練循環中相互促動。這與多位學者的觀點一致:要突破大模型在高維感知與高頻控制方面的瓶頸,AI 必須真正進入物理世界。
人形機器人并非 OpenAI 一家的競賽。特斯拉、谷歌、Agility 等均在推進原型驗證與小規模商用;WIRED 統計稱自 2024 年以來,流入人形賽道的資本超過 50 億美元,且機構對 2050 年萬億美元級市場的展望不斷強化。對 OpenAI 而言,這既是技術方向的必答題,也是資本市場與合作伙伴看重的敘事。
同時,OpenAI 過去兩年圍繞算力、資金與治理的諸多調整(包括與微軟的協議重構、基礎設施多元化等),也將反向影響其機器人推進節奏與外部合作形態。就近幾日的公開報道,OpenAI 與微軟簽署新的非約束性備忘,為組織與資本框架的后續調整留出空間。
事實層面可以確認的是:OpenAI 正在重建并擴編機器人團隊、面向人形系統招募關鍵崗位、采用遙操作與仿真驅動的數據與訓練閉環;其是否自建整機、量產節奏與場景優先級仍未公開坐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