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秘密項目曝出!百名投行精英密訓AI,華爾街最貴苦力要失業了?
AI先是找上程序員,現在輪到銀行分析師了。
下一個華爾街的培訓基地可能是一個提示庫!

剛剛,OpenAI內部一個秘密項目曝出!
該項目正在招募100多位前投行從業者來訓練它的財務模型,目標是代替初級銀行家崗位中大量的繁重、重復性工作,項目代號為「Mercury」(水星)。
對于這次變革的對象——那些銀行從業者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也是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是終于可以從繁重的Excel表格和無休止的修改工作中解脫出來了,擁抱了期待已久的自動化。


正如網友VibeEdge所言,OpenAI這步棋很有意思:
利用前銀行家進行金融建模,確實有望把那些每周80–100小時、又累又折磨人的活兒給精簡下來;如果他們能夠把準確性和審計追蹤做到位,這可能成為改變金融行業規則的大事,很好奇它會如何發展。
然而,這場「看似進步」的變革也暗藏著壞消息的另一面——大量的銀行業初級崗位可能因此消失。
近段時間,公眾對于這種AI失業帶來的焦慮似乎已經疲勞。
科技大佬們一邊猛踩油門,力推「AI同事」;一邊不斷傳出「就業末日」的預警。
比如Anthropic CEO Dario Amodei就多次公開表示:
「未來五年內,最多一半的入門級辦公室崗位可能被淘汰,并可能把失業率推至10%–20%。」
百名頂級投行銀行家
變身「Mercury」計劃外包工
據媒體報道,OpenAI通過「Mercury」項目,以外包形式雇傭了上百名前投行從業者和頂級商學院學生,為其訓練專業財務模型。
這些人中有來自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高盛等頂級投行的前員工,也有來自哈佛、麻省理工學院等名校的MBA在讀生。
「Mercury」計劃是一個人力外包項目,每名參與者每小時可獲得150美元高薪報酬。
他們的主要任務是為各類交易撰寫提示詞并訓練財務模型,包括重組、IPO等常見金融場景。
據知情人士透露,Mercury項目的申請流程幾乎不涉及人類面試:
第一輪是大約20分鐘的AI面試,它會根據應聘者簡歷進行提問;第二輪是行業知識測試,測試財務報表等知識;最后一輪,是測試建模能力。
這些被招募者主要負責編寫提示詞和構建金融模型,以便為OpenAI的模型輸入高端、真實、專業的金融工作流程數據。
他們每周會提交一個模型,具體任務包括用通俗語言寫提示詞、執行模型操作。
模型提交后,會收到審閱者的反饋,參與者需根據意見進行修改,直到最終成果能接入OpenAI的系統中。
當AI把苦活干完了
年輕人還如何成長?
金融行業外的人也許永遠體會不到凌晨一點收到董事長「請修復」的消息是一種什么感覺。

但這正是投行分析師的工作日常。
華爾街永不眠,所以連帶他們也跟著睡不好覺。
他們在處理實際交易時,每周通常需要在工位上工作超過80小時,主要任務是在Excel中為并購、杠桿收購等項目搭建復雜模型。
此外,他們還會經常被要求不斷調整PPT幻燈片,反復修改,由此催生了華爾街著名的「pls fix(請改一下)」梗圖文化。

除了OpenAI,還有Rogo等為華爾街分析師開發AI軟件的初創公司也涌現出來,他們嘗試通過為銀行提供AI工具,幫助這些分析師從「苦活累活」中解放出來。
但現在,這些「被解放者」們似乎又有了新的擔心。
盡管他們時常會抱怨如做幻燈片和推介資料這些「體力活」,但真當AI來接管這些工作時,他們又開始擔心起自己的飯碗,也害怕因此失去成長的機會。
因為這些「體力活」并非全無價值。
它們就好像運動員在獲得金牌前的鍛煉過程,也是初級銀行家職業生涯中必不可少的成長過程。
當AI取代了他們「吃苦」的過程,也相當于抽走了他們職業生涯初期最寶貴的「第一節階梯」,可能讓他們「成長無路」。
多位資深金融人也表達了類似擔憂。
他們認為,這些苦活累活,不只是「入門儀式」,更是上手業務的訓練營:
它們有助于新員工建立起與客戶打交道所需的專業能力和自信。
更重要的是,一些分析師并非金融科班出身,他們需要在這些基礎任務中理解這個行業運作的底層邏輯,學會關注其中的關鍵細節,培養工作的「手感」。
有著40年金融行業從業經歷的Jeanne Branthover,她是DHR Global全球金融服務負責人,她認為讀文件、分析數據,這些具體工作背后有一整套流程需要學習。
「如果跳過這些基本功,直接進客戶會對這些年輕人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橋水基金CEO Nir Bar Dea
橋水基金CEO Nir Bar Dea認為,我們的確可以用AI完成很多基本任務,但這對于長遠的人才成長將是不利的:
「正是你干過那些累活,才有能力做高層次、戰略層面的事情。」
還有一個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如果AI可以把這些苦活累活全干了,是不是意味著華爾街分析師們可以不用加班了?
這可能是想多了,「3.5天工作制」可能只是一種美麗的理想,最終結局可能是AI讓你覺得更累。
全球最貴獨角獸
開始盈利沖刺
對于OpenAI而言,「Mercury」不僅是技術實驗,更可能是其商業化策略的一環。
有人認為,這一計劃凸顯了OpenAI在Sam Altman帶領下急于實現盈利的嘗試。

無論是推出ChatGPT的付費訂閱,還是與Shopify合作計劃在ChatGPT中嵌入購物功能,又或者是在未來探索廣告化變現途徑……
OpenAI正在加速向盈利目標沖刺。
而AI技術行業化,正是OpenAI實現盈利目標的一個重要破局點。
據OpenAI一位發言人表示,目前公司正在與各領域專家合作,以此提升并評估其模型在各個行業中的能力,這些專家由第三方供應商負責招聘、管理和薪酬發放。
此前,OpenAI還曾招募了工程、科學和數學等領域的幾位領域專家來提高其模型的響應能力和性能,并使用第三方數據標注公司來獲取高水平的專業人士。
數據顯示,2024年OpenAI的云算力支出約70億美元,其在Stargate計劃中累計投資已超過4000億美元,這個數字在2025年底前有望達到5000億美元。
巨資投入背后,這只全球最貴獨角獸仍未實現盈利,它正在通過各種途徑,努力證明自身盈利能力配得上估值。「Mercury」項目正是OpenAI在算力成本高企背景下,加速商業化與盈利的關鍵一步。
「Mercury」還代表著一種AI自動化所帶來的「專家知識的平權化」。
就像微軟AI CEO Mustafa Suleyman說的那樣:在AI時代知識本身不再是稀缺資產,而會變得「免費且普惠」。
「Mercury」項目背后,AI掀起的「知識自動化革命」,才剛剛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