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聯網安全,或將成為東軟的一張嶄新名片
“車載信息安全產業聯盟發展到今天,我們曾經完成了很多創舉,成員間合作的效果超過當初的預期。事實上,憑一家之力很難把國家的產業水準提升到一個足夠的高度。為此,我們必須集思廣益,凝聚一切可以聚集的資源。”東軟集團副總裁兼網絡安全事業部總經理楊紀文如是說。
近日,京城西郊臥佛寺,一場由車載信息安全產業聯盟主辦,車載信息安全產業聯盟發起單位東軟集團、恩智浦(中國)承辦的車載信息安全產業技術高峰研討會在這里悄悄開啟。
這實際上是一次表面低調但實際上擁有超高標準的行業會議,包括長安、長城、吉利、東風、廣汽、一汽集團、一汽轎車、北汽新能源、宇通等國內知名整車廠品牌在這里齊聚一堂,來自聯盟內的政府相關部門、評測與認證機構、車廠以及東軟、恩智浦等成員單位也派遣了數十位專家出席了本次研討會,他們圍繞國內外車載信息安全產業發展趨勢、行業標準制定、關鍵技術與架構研究等內容進行了充分的交流,研討適合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技術創新與合作模式。
行業共識亟需達成
“車聯網安全是一個新興的產業。目前行業中不同機構的指標、標準都不統一。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進行小心翼翼的嘗試,對于未知領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方式。”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研究院副院長何文表示,現在亟需在行業中形成一種共識,完善相應的一些標準,來指導車廠針對總體架構完成最佳的方案設計。
作為聯盟的發起人,何文在本次研討會上成為新當選的聯盟副主任委員。他認為,與互聯網行業輕松顛覆傳統家電行業和手機行業不同,在汽車行業中,傳統車廠仍然占據了行業的主導地位,并成為該行業的主要玩家。出現這一情形的原因,在于汽車行業有著和傳統行業不同的思維特征,汽車行業更看重對生命安全的尊重,更講求高可靠性,更關注嚴密的體系和流程,從而很難被輕易顛覆。
不過,隨著智能技術的發展,未來的汽車將不再作為一個獨立的物體而存在,它將演變成為互聯網中的一個移動終端。安全性將成為未來汽車基礎核心技術之一。車聯網安全也將成為其重要的一個技術方向。
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車聯網安全,無法保障乘客生命安全的未來智能汽車很難實現真正的落地。正因為如此,知名車廠及其上下游企業對車聯網安全日漸投入越來越多的關注。
如果能夠產生一個標準來切實地指導這個行業完成各項方案設計和標準制定的話,就會極大地提升各家整車企業的共識水平,促進產業步入良性有序的發展。
在這樣的背景下,2016年9月13日,車載信息安全產業聯盟曾經應運而生。
在這一天,東軟集團聯手國家網絡與信息系統安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長安汽車、中國信息安全認證中心、中國軟件評測中心、信息產業信息安全測評中心、奇瑞汽車、恩智浦(中國)在京共同建立車載信息安全產業聯盟,其宗旨是提升中國車載信息安全產業在國際市場的總體競爭力。
同年9月27日,聯盟成員單位在深圳成立“中國汽車信息安全共同興趣小組”,融合國際、國內行業標準和技術研究,大力推動汽車安全架構體系的完善,促進中國無人駕駛汽車的高速發展。
在楊紀文的記憶中,車載信息安全聯盟成立之初,各成員單位帶著共同的夢想,通過各方的不懈努力,力求共同推動車聯網安全事業的發展,為汽車終端用戶提供更有保障、更高性能、更加安全的汽車產品。
經過近兩年的發展,車載信息安全產業聯盟已經取得了很多卓有成效的進展,其中包括共同發布《車載信息安全技術要求白皮書》,成功申報《信息安全技術汽車電子系統網絡安全指南》國家標準項目,聯盟成員單位東軟集團作為國內唯一受邀單位代表中國參與聯合國汽車信息安全標準建設工作等。聯盟的成員單位也由最初的八家聯盟單位擴展至車載信息安全上下游企業共二十多家。
東軟集團副總裁楊紀文向記者表示,從結果來看,無論從協助國家制訂汽車行業標準、白皮書的發布,還是從與各大車廠的實質性合作落地,車載信息安全產業聯盟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其效果遠遠超出我們最初的期望。
不過,他同時認為,作為聯盟成員的負責人之一,他仍然感到一種任重而道遠的壓力,因為隨著聯盟的不斷壯大,他們發現自己面臨著更多可以做、應該做的事情,發現了更多與國際同行之間需要追趕的細節差距。
“我們所設立的聯盟中,沒有一家是造車企業的新面孔,沒有一家是銷量不佳的車企。比如,長城、宇通是商用車全球第一代表,長安代表的是中國新興的自主品牌,東風二汽則是所有合資車廠中的一家代表性企業。”楊紀文表示,“我們希望成立一個高質量的聯盟。我們的初衷并不希望讓這個聯盟過于龐大,因為這樣很可能會導致組織上的松散。我們看重小而美的默契聯盟。不過,近期我們發現,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行業交給我們的事情,我們有必要吸納更多有實力的盟友加入我們的陣營。”
車載信息安全產業聯盟秘書長路娜表示,聯盟在2016年成立之初就得到了網絡安全行業主管部門領導和聯盟成員企業單位領導的大力支持,以及國內外整車廠的密切關注。
“成立之初,我們本著小、精、準的原則,在聯盟平臺上快速組織資源,精準定位服務成員企業。共享聯盟資源,促進產業合作,提供深度溝通平臺。聯盟首先聚焦服務成員企業之間在技術領域的合作項目,高效打通了整車廠、安全企業、國家安全測評機構在車載信息安全技術領域針對標準研究和制定、產品的研制和生產及車載安全產品應用檢測等領域均發揮了重要作用。”路娜說。
據路娜透露,從2019年開始,車載信息安全產業聯盟會逐漸地進入到第二個階段,包括吸納更多的成員企業,繼續深入開展車載信息安全產業里面上下游生態鏈建設工作,特別是在車載信息安全前沿技術交流、國際和國內標準研究與制定、車載信息安全產品和解決方案領域做出更大的貢獻與價值。
一個即將消失的“邊界”
目前,智能駕駛在整個汽車行業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其發展方向也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每家車廠都有對其的獨特定義。
與此同時,很多車廠現在較少提及無人駕駛,而是更多地談論智能汽車,因為無人駕駛的實現距離終點可能還有很遠的距離。它不僅在技術方面存在諸多問題需要解決,同時在法律、倫理道德、社會公眾安全方面同樣面臨著很多的未知問題需要一一化解。
長安汽車智能化研究院副院長何文認為,現在智能汽車行業還處于一個萌芽期,而且這個萌芽期很可能會持續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智能汽車的產業發展可能會經歷一個比較長的時間,隨著技術的成熟,汽車的智能化程度會逐漸越來越高,這個產業才會一步步地完成迭代和升級,在到達某個高度之后,才會躍遷到自動駕駛這個更高的層級。
“現在的智能駕駛都是在有限場景、有限邊界中的‘自動駕駛’。‘邊界’的消失或許需要5~10年的時間才能最終完成。我們注意到,近期京東、蘇寧、美團等企業都在推出自己的無人車概念。這個行業的發展需要借助這些巨頭的力量來進行推動和加速。”何文說。
的確,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域的交通狀況互不相同,甚至在交通標識方面也沒有完全絕對的統一,國民遵守交通規則的自覺性也需要提升,這些因素都是“邊界”消失的障礙。另一方面,在技術層面,自動駕駛所需的激光雷達和毫米波雷達目前也都存在著技術成熟度和成本控制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的突破。
東軟的一張“新名片”
在本次研討會上,東軟集團網絡安全事業部產品總監陳靜相作為國際ISO特聘專家,詳盡解讀了2018年6月份 ISO車載信息安全國際標準組的最新前沿技術理念和發展趨勢,他表示,“對于中國汽車行業而言,沒有積累,就沒有話語權。我們希望這個聯盟能夠集中中國汽車產業的核心技術力量。或許在傳統汽車領域,中國的技術發展是相對落后的,但是在新興的汽車智能和新能源領域,中國的企業仍然有著彎道超車的可能。”
在汽車領域,safety和scurity是一對孿生兄弟,不可能輕易分離,但scurity未來有演變成safety的趨勢。陳靜相認為,中國政府為海外品牌介入新能源車市場領域設置了限制放開的倒計時時間,這對國內車廠而言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事情,外資企業有可能會借此獲得更多的話語權。
“海外品牌一定會希望動用自己在技術和資金方面的優勢,更多地去影響這個市場。” 陳靜相認為,在未來幾年的寬限期內,如果中國的汽車企業不能很好地利用這一段寶貴時間去掌握一些核心技術,擁有一些行業主導權的話,一旦取消保護的時刻到來,中國汽車企業將很難直面全新市場帶來的巨大挑戰,甚至這會關系到中國汽車企業的生死存亡。車載信息安全產業聯盟的使命就是助力中國車企,盡快適應這個改變。
坦率地說,車載信息安全產業聯盟的每一位成員都感受到了一種無形的壓力,這種壓力來自于他們日常與國際同行之間進行深度接觸的每一個瞬間,因為他們能夠從中深刻地感受到國際同行的進步,和這個行業正在無時無刻地發生著快速的躍遷。
陳靜相他們同時也驚喜地發現,在很多中國汽車行業的關鍵崗位上確實有著很多具有視野前瞻性的人士,他們時刻保持著對汽車行業核心技術的深切關注,正是他們撐起了中國的汽車行業品牌的未來。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國內車聯網安全確實還只是一張白紙。希望經過一番打磨之后的車聯網安全,能夠成為東軟的一張嶄新名片。”言罷,陳靜相的目光開始變得深邃而凝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