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迷信大模型!吳恩達親授AI秘籍:小模型+邊緣計算=財富密碼
AI創業的真機遇不在「更大」,而在「更聰明」!
當巨頭們在百億美金的賽道上比拼模型參數時,真正的創業機會正在另一端悄然爆發——智能體的時代,正在打開。
這是AI世界的「中小企業革命」:它不追求通用智能的神話,而是用成千上萬個專注、可靠、懂業務的智能體,去啃下那些不起眼卻極其值錢的現實問題。
AI創業:機會在智能體!
模型越大越好?投入越多越好?AI界的競爭,真的是這么樸實無華?
如果真是這樣,那AI就不適合創業。
但除了做大模型,更大的機會在于使用工具去解決各行各業的實際問題,也就是所謂的智能體。

目前,?AI智能體市場約為51億美元,預計到?2032?年將增至?691?億美元,7?年增長約17倍。
智能體會將任務其分解為一系列更小、更易于管理的子任務。它制定戰略計劃,逐步執行,并在過程中進行調整,模擬高級人類推理。
智能體會用多組提示詞+知識庫,再聯動外部工具,如搜索引擎、代碼執行等。
智能體還能對大模型輸出的結果進行自我批評。通過對「這是最好的方法嗎?這能更準確嗎?我遺漏了什么?」等問題自問自答、反復迭代的自我糾正,極大地提升了輸出的質量和可靠性。

對于準備進入?AI?領域的創業者,必須明白:智能體的優勢在于「專業化」。
大廠試圖用單一模型包打天下,而多智能體中每個智能體只負責中一部分工作。
如何為智能體分配不同的角色,讓小型、廉價的模型集體工作時超越像GPT-5這樣的價格昂貴的標準模型,從而在特定領域降本增效——
這就是創業者能帶來的價值增量。
不去追求AGI,要用AI解決日常問題
科技界熱衷于追求通用人工智能(AGI)。
這一追求消耗了數十億美元的研究資金,并引發了無數的媒體炒作。吳恩達對此的建議是忽略它。
對于想進入AI界的創業者,最好期待AGI不會出現,因為AGI的出現意味著所有公司解雇所有知識型員工。

若這一天真的到來,自然也沒了創業者的生存空間。
而當前AI領域之所以需要創業者,是因為當今每個行業都存在大量「無聊」、缺乏魅力但極具商業價值的難題。
創業公司應當專注于可衡量的成果,例如自動化文檔處理、優化能源消耗、提高醫療診斷準確性以及簡化制造流程。
這些應用不會登上頭條,但它們通過提高效率、減少錯誤和降低成本,創造了數十億的價值。這就是現在在人工智能領域真正賺錢的地方。
創業者要選擇自己熟悉的行業,批判性審視工作過程反復出現是每一步流程,看看有哪些重復的、數據密集型的工作消耗了最多的人力?哪些流程最容易出錯?這些都是你的目標。
構建或部署解決這些特定、高成本問題的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投資回報是直接、可衡量且巨大的。
在此過程中,創業者不必從頭開發模型,而是要秉持「拿來主義」,積極探索和實驗領先,且成本只有專有模型十分之一的開源模型,無論其來源如何。通過構建這些成本效益高且快速改進的基礎,初創公司可以以更低的燒錢速度運營,更快地推出產品,并超越那些陷入昂貴專有模型的巨頭。
關注小模型的邊緣計算
當前,大多數大模型都在云端運行.
然而,吳恩達指出,隨著小模型性能的增加,以及硬件價格的降低,未來將會見到更多的小尺寸模型,以及更多的模型在本地運行。
小模型的市場總量,將會從2022 年的9.3億美元增長到2032 年的 54.5 億美元;而邊緣計算的市場,預計將在2028年達到3780億美元。
邊緣計算使得更多涉及隱私數據的應用變成可能。
例如,創業者可以開發一款手機app,實時分析用戶的語音及使用數據,據此檢測諸如抑郁癥,阿爾茨海默癥等的早期跡象,而所有數據都安全地存儲在本地設備上,從而讓用戶方向使用。
在制造業中,創業者可在攝像頭上增加多模態模型,讓用戶可以輸入提示詞,從而即時識別用戶關心的微小的缺陷。
而在零售業中,創業者可以開發可供租賃的導購機器人去替代推銷人員,接受商家定制的機器人通過觀察用戶的行為,選擇潛在用戶發送贈品,并將商家關注的私有用戶數據保存在本地。
邊緣計算+小模型之所以可行,是因為現有的基礎設施已經完善,數十億的智能手機及物聯網作為計算設備,本身已經存在。
這些設備零延遲,零云成本和極致的隱私保護。
創業者要做的只是利用好這三個優勢,通過優化小模型在特定領域的性能,構建一個個小而美的應用。
隨著模型變得越來越小、同時性能越來越強大。
對AI領域的創業者而言,護城河不該是技術本身。
當下,人人都可以下載開源模型并部署。創業企業的真正不可取代之處在于提供給用戶可信任感。
創業者不需要教育客戶自己的技術有多先進,而是要想辦法說服客戶需要信任你開發的AI。
于此同時,監管機構也不再接受黑盒系統;他們要求可解釋和透明的模型。
當模型本身不再稀缺,真正的競爭優勢來自值得信賴的AI應用。
那些發展最快的公司不僅僅是在部署更多模型;它們在部署經過驗證、監控和適當管理的模型。只有致力于構建可靠和透明系統的承諾,才能持久地保住領先地位。
關注軍民兩用的應用場景
2025年2月,吳恩達發表了暴論「我很高興谷歌改變了其對AI武器的立場」。

不過,這樣的言論也并非無的放矢,AI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已成為一個關鍵、不可避免且充滿創新的爆炸性領域。
盡管自主武器充滿倫理風險,但現實是「軍事 AI 淘金熱」已經拉開序幕。這不僅僅局限于涉及生死的武器。
吳恩達自己的投資組合公司正在開發自主無人機,它們通過在災區進行快速偵察來拯救生命,并為偏遠部隊提供安全的后勤保障。這可視為一種軍民兩用的應用場景。
除此之外,AI 驅動的智能安防,例如威脅檢測、復雜硬件的預測性維護、軍事仿真和培訓,以及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的后勤優化。全球各國政府的投資正在涌入,為能夠提供強大、可靠和尖端 AI 解決方案的初創公司創造了一個成熟的生態系統。
企業家應調查「軍民兩用」技術。
為優化商業供應鏈而設計的AI系統,可以適應軍事物流。用于工業檢查的計算機視覺模型,可以重新用于海軍艦艇的設備維護。
關鍵在于構建既適用于民用又適用于國防部門的基礎技術,從而開辟一個龐大、資金充足的龐大市場。但許多人因膽怯而不愿進入。
遠見即財富,洞見即機遇
以上幾點,便是吳恩達對AI創業者給出的幾點實用建議,這些指導從當前的技術出發,具有可操作性。
遵照這些建議,用AI創業并活下來,并非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當下的現實。
如果你有遠見、能洞察世界發展趨勢,未來觸手可及。
未來的AI財富,不屬于那些擁有最大GPU集群的人,而屬于懂得用最小模型解決最具體問題的人。
在巨頭的陰影之外,是創業者的黃金邊界——他們讓智能真正落地,讓信任成為新的護城河。
AI不再是技術的戰爭,而是執行與洞察的競賽。勝者,將是那些在「巨浪之下」仍能穩穩立足的智能體造夢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