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張圖清楚了解京東云“七年三步走”戰略
京東云,想要做一站式電商云,這已不是新聞。從對外發聲云計算,到將京東內部所有資源云化,再到今年6月正式對外推出京東云平臺,提供六類云服務(目前屬于邀請公測),這都是我們已經看到的京東云的顯著動作。但不知道的是,2017年,何剛希望京東云成為全球領先的云計算服務商之一。
讀者也許對月初《京東云峰:電商移動云平臺背后的技術》這篇文章仍有印象,這就是對京東云六類子平臺之一,云峰負責人曾科的深入技術采訪。而通過云峰,我們進一步觀察了京東云的技術路線。采訪中,記者還建議京東云多組織媒體活動,讓業內更好地了解京東云的發展規劃。
京東技術副總裁兼首席科學家 何剛
提議很快得到了響應。
8月22日,北京,香山腳下,離云最近的地方,益園京東云研發基地。2012年加盟京東,并任京東技術副總裁兼首席科學家何剛第一次對外詳細公開京東7年云路線,并開誠布公地談了他對產業的認知,實踐方向以及未來的規劃。
京東云的三步走
在京東云平臺產品總監孫學斌看來,云計算發展會有四大階段:2008-2012年為導入期,2013-2017年為爆發期,2018-2022年為強盛期,2023之后進入成熟期。對應的行業特征是:導入期主要完成對云計算商業模式的討論,教育市場,培養用戶使用習慣。爆發期,形成生態建設和商業模式,用戶成功案例會不斷豐富。5年以后才是強盛期,那時云計算生態系統和模式已經成熟,成為必備IT資源。最后,參與者開始淘汰整合,規模和成本優勢推動寡頭出現。這也是京東云上上下下對云計算的認知。
再結合京東未來十年所確立了四大平臺戰略(電商平臺、物流平臺、技術平臺、數據金融平臺),不難看出,作為戰略實現的基礎技術支撐,京東云的地位。支持京東3000名技術研發人員的云平臺負責人何剛稱京東云的發展會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京東內部各種電商資源和能力的云化(已經完成)。

圖很清楚。一年多以來,京東在企業命脈——“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基礎上,已經將供應鏈倉儲、配送、售后、服務、金融、營銷、交易、數據、IT等各類資源SOA化,對內,形成京東本身的私有云平臺;對外,以API接口(目前已經有300個)的方式將各類資源提供給京東電商SaaS應用。
何剛說,目前京東IT資源內部云化已經完成,對京東業務平穩、系統優化和效能提升作用已經顯現。如,云存儲使用量突破10PB;系統在618店慶、雙十一等大規模促銷活動中平穩應對巨大流量的考驗,單頁網頁瀏覽量最高到3.5億次;運維自動化使用率90%以上,運維人工成本降低1倍。而未來隨著京東在全國幾大區構建的亞洲一號的使用,倉庫資源會得到進一步的整合和利用,徹底解決目前一單產品多個倉庫生產和配送帶來的高成本的問題。
第二步,將云化后的電商資源對外開放,構建電商云平臺,培育電商生態系統(正在進行)。

具體看就是:
宙斯:提供京東信息系統的開放接口服務,實現第三方應用直接與京東系統進行數據調用和交互。
云鼎:是托管云平臺,實現資源彈性使用,主要包括云主機、虛擬機、云硬盤、彈性負載均衡、彈性塊存儲、自動監控等基礎設施服務。
云擎:給開發者提供的應用開發平臺,降低成本門檻,包含云數據庫、云IP庫、云日志、云存儲(分布式文件存儲)等云服務。
云峰:給開發者提供的移動應用客戶端開發平臺,提高應用開發效率,包含移動云測試、云推送、云分析、短域名、云存儲等。
云匯:電商需求眾包、代碼托管、教學中心、社區互動平臺。
京東服務市場:電商應用、IT服務交易市場。
而彼此之間的關系,這圖中標示很清楚。目前京東云6月份產品已經上線,7月開始對外發放注冊邀請碼,并提供5千萬的扶持資金。到年底,京東云的目標是“開放API數量500個,電商應用款型數500個,合作ISV 550家,注冊個人用戶20+萬人。實現從需求發布到應用交易,完全的電商應用服務閉環。”
而何剛還對CSDN云計算說,不止是電商,長遠看,京東云會支持各類應用,比如游戲、社區、網站等。目前已經有2000多個應用在平臺上,ISV也有了300家,希望年底能夠增加更多。
第三步,整合更多外部電商資源,向全行業和全社會提供更廣泛、更有價值的電商云服務(規劃中)。

從圖中可以看到,如廣告位、用戶、商家、商品、供應商、倉庫、配送站、售后點、資金和IT服務等資源,京東希望都可以融入平臺。舉個例子,一些物流企業在偏遠山區有倉儲或配送資源,那么完全可以通過標準接口對接到京東云上,那么客戶就可以通過相關ISV的產品或方案,調度所有的配送資源,而不僅是京東本身的。
中國云計算真正成為主流,還要五年
京東云起步是在2011年,完成內部云化是在2012年,推出電商云平臺是2013年。2015年,何剛希望京東云可以成為中國領先的電商云服務商,而2017年,成為全球領先的云計算服務商之一。而從亞馬遜AWS、盛大云到如今的京東云,作為第一批回國做云計算的海歸代表之一,他的觀點相當務實。
記者:我們在梳理國內云計算產業時,至少看到15家做IaaS,PaaS平臺的企業。怎么看國內云計算產業發展?
何剛:大環境來看,中國云計算還處于起步階段,如果單獨作為行業而言,云計算還沒有到自成體系的時候。這其中的原因很多。有基礎性的,也有文化性的和其他。但綜合來看,國內要比國外要落后至少5年,整個IaaS市場預估在10億左右,西方會在100億左右,但相比硬件和軟件的數百億市場,尚不到30%。但是,作為一場變革,云計算已經是大勢所趨。國內目前比重還較低,更多云服務提供商還在設計平臺階段,做一些商用和政府項目。而要在國內將云計算做成功,必須結合公司的核心方向去做,比如京東。京東將目光放的很長遠,核心是幫助我們的客戶共贏。為此,我們將云計算在中短期內作為支撐整個電商生態的一個平臺(對內支撐京東去年600億,今年1000多億銷售;對外開放API,打造電商云),而不是把云計算的核心資源拿出去,像我們的倉儲、配送這些資源一樣賣。
我相信,有一天云計算資源變成IT主流,那個時候互聯網都將占據巨額收益份額。也許在中國,2016年會實現。
記者:京東云是閉環的,安全的問題如何解決?
何剛:京東所有數據都在這個平臺上,從開發、運維到銷售,我們要將系統構建穩定是最基礎的要求。而對于安全。我們看銀行,大家從對銀行不放心到紛紛將真金白銀放進去,是因為本身銀行很穩定,而且法律程序對破壞行為很嚴。數據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真金白銀,但隨著技術發展,會降低數據安全的風險,另一方面,世界級的數據安全法律會出臺,從社會層面來更好保衛安全。所以安全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
記者:補貼的5000萬會放到哪些方面?
京東 任成元:從營銷、售后、倉儲、物流、配送、服務到管理,京東的線要比淘寶長很多,這有很多空間給到合作伙伴和第三方開發者。比如訂單管理,數據分析,營銷投放分析,物流管理軟件等。而這五千萬會主要投給:淘寶生態中需要新發展環境,需要幫提供些養分的電商軟件服務企業,進駐京東之后會給巨額的交易補貼(最高可以到100%);各種可以完善京東應用生態系統的應用類型,如營銷類、倉儲物流類等軟件合作伙伴。9月初啟動京東首屆電商軟件大賽,屆時京東會投入大筆獎金獎勵優秀的電商軟件服務商并配合交易補貼持續的扶持和培養這一生態。
記者:京東云未來在京東會占到多少比例?是否有盈利壓力?
何剛:開放平臺依賴第三方賣家和第三方供應商來完善整個京東電商布局,開放平臺的增長速度實際上是超過自主B2C的速度,開放平臺已經占到20%多,相信未來肯定會更大的份額,也許會到50%會更多。而且,開放會促成生態鏈。不僅是京東這3000多名技術人員,還有第三方賣家、供應商、ISV、開發者等,所有的力量在一起,會產生巨大的價值。
正如回答第一個問題時所說,我認為云計算平臺這個行業遠遠沒有到爆發的時候。云計算還需要三五年的發展,所以中短期我們沒有任何盈利的指標,我們的要求是用戶活躍度、開發者使用程度和反饋等。 在這個階段,京東云是不收一分錢的,而等到云計算可以作為一個資源獨立生存的時候,會有的(盈利指標)。
寫在最后:
正如互聯網之于紙媒,微信之于運營商,互聯網金融之于傳統金融,產業變革在悄無聲息中表面下,發生著劇烈的變化。在特別為第五屆中國云計算大會制作了《2013,303+家中國云計算企業的“生態系統”之夢!》系列之后,我們認為,云計算爆發的時間點已經到來。而這一階段,會比很多人預想的要早,帶給云先鋒們的機會和壓力也就更大。算下京東云的規劃,今年7月京東云才開始公測,年底指標上文已經標出。但到2015年,不過短短24個月的時間,即使是2017年,也就48個月。盡管何剛對記者笑著說,老劉(劉強東)沒有要求他們中短期盈利(原話是,別將目標定在幾千萬,要放的更遠) ,但戰略實施可是刻不容緩的,因為時間并不充裕。從這個層面來看,京東云將折射出國內云平臺發展的印記,正如阿里云、騰訊、百度云、新浪、盛大云、世紀互聯、運營商云、品高、UCloud、青云一樣,云平臺發展的越快,國內的云計算進程就越快,反之亦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