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首次「博士后」前景調查:計算機、數(shù)學學者最樂觀
本文經AI新媒體量子位(公眾號ID:QbitAI)授權轉載,轉載請聯(lián)系出處。
做完博士后研究,接下來該怎么辦?通常情況下,有三種選擇。
留本校轉正式教職、在學校/學術機構任職、前往工業(yè)界工作。
而最近,Nature就關注到了博士后研究人員這一群體并展開了調查,共有全球93個國家和地區(qū)、7670位博士后研究人員參與進來。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Nature首次對這一群體的關注,然后得出了如下結果:
- 近三分之二的學者將選擇在學術界任職。
- 僅1/4學者對前景抱有積極態(tài)度,其中計算機學科、數(shù)學學科最樂觀。
- 只有7%的人認為他們的工作前景要比前幾代科學家要好。
那么具體結果如何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計算機、數(shù)學研究員最樂觀
從整體上來看,博士后普遍都擔心他們自己的未來。
僅有四分之一(27%)的受訪者對自己的職業(yè)前景持積極態(tài)度。
而持否定態(tài)度的人則占56%,基本上是前者的兩倍。而這當中有17%的人表示「極為消極」。
另外,女性有58%的人持悲觀態(tài)度,要比男性的53%要高。
德國海德堡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的職業(yè)發(fā)展顧問Rachel Coulthard-Graf表示:
在EMBL尋求職業(yè)服務的大多數(shù)博士后研究人員都是女性,這表明現(xiàn)實中確實有很多女性對前景擔憂。
在具體學科上,天文學、生物醫(yī)學等學科都表現(xiàn)出來了對前景的焦慮情緒,天文學有27%的人對職業(yè)前景持極端消極的態(tài)度。
而計算機科學、數(shù)學研究人員有11%的人「非常樂觀」,這是所有領域中比例最高的。

學者們認為工作前景不好,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時機問題」。
大多數(shù)受訪者都認為自己在在一個錯誤的時間選擇了科學。
具體落到調查數(shù)據(jù)來看,有3/4的學者認為他們的工作前景比前幾代科學家差。
有37%的人說他們「差得多」。只有7%的人表示,他們的工作前景要比早期的科學家要好一些, 1%的學者認為,要比他們好得多。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非洲,有23%的人認為他們的前景要比前幾代更好。

除了「時機問題」之外,還有「缺乏資金」、「缺乏工作」等因素被列入個人職業(yè)發(fā)展的最大挑戰(zhàn)。
在最近一項關于今年10月的學術研究崗位的分析中顯示,與2019年同期相比,美國的教師職位下降了70%。
但盡管學術研究崗位的機會越來越小,以及新冠疫情的影響,依然有近三分之二(63%)的受訪者希望在學術界從事職業(yè)。
四分之一(26%)的人不確定他們的計劃。男性(68%)比女性(59%)更有可能追求學術職業(yè)。
「還要再做一次博士后研究嗎?」
除了對工作前景展開調查之外,還對他們的生活、工作質量展開調查,這其中包括心理健康、工作時間、以及歧視、騷擾的經歷。
調查中顯示,很多受訪者在面對高壓、長時間工作、工資低、工作不安全感等狀況時,會時不時詢問自己一個問題:
「這值得嗎?還要再做一次博士后研究嗎?」

51%的受訪者說,他們曾因與工作有關的心理健康問題而考慮離開科學界。
其中,有55%的女性受訪者表示她們曾考慮過退出科學界,而男性受訪者的比例為46%。
在報告有健康問題的人中,有三分之二的人表示,他們曾考慮過因心理健康問題而離開。
而在被問及他們的博士后工作是否達到期望時,有32%的受訪者說這比他們預期的要差,只有12%的受訪者說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