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特曼氣到快失眠?OpenAI前大佬力挺:小扎砸錢挖墻腳,1億美元很合理
最近,Meta不斷從競爭對手那里挖走頂尖AI人才,開出的簽約薪酬包更是令人咋舌!
比如,龐若鳴跳槽到Meta,總薪酬包高達驚人的2億美元。
為了挖走OpenAI的人才,小扎支付了1億美元簽下了Jiahui Yu。
Meta向Scale AI投資143億美元,并將首席執行官Alexandr Wang招至麾下。
在Llama 4失利之后,扎克伯格重金出擊,憑借「鈔能力」,四處招攬頂尖AI人才。
對于普通人來說,這場AI人才爭奪戰超出了常理,看起來毫無理性,簡直像得了精神病!
前OpenAI董事會成員、領英聯合創始人Reid Hoffman認為并非如此。
他說,為頂尖AI人才豪擲千金,從經濟角度來看,這很合理。

AI淘金熱
人才,才是美國的新石油
1億美元,成了頂級AI人才的市場「白菜價」。
聽起來夸張?但在硅谷,這正是市場上的行價。
一個人豪擲1億美元,為什么愿意這么做?
這并不是瘋了,而是他們在賭——這個人可能帶來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的價值。
無論是在社交網絡、搜索引擎,還是其他AI應用場景中,如果這個人能在關鍵賽道上取得突破,那么1億美元的投入,就是一場「值得的豪賭」。
舉個例子,Reid Hoffman自己的創業公司Manas正在努力攻克癌癥。

如果相信某個人真能實現這一目標,那么1億美元的高薪酬也就變得很有道理了。
OpenAI的奧特曼曾指責Meta向其員工開出類似報價。

一開始,奧特曼稱Meta并沒有得手,他認為OpenAI實現AGI的可能性更大,許多頂尖AI人才并沒有被天價薪酬打動。
不過,很快就至少有4名OpenAI研究院投奔Meta。

AI正以前所未有速度顛覆各行各業。在這種大背景下,這個1億美元價碼真的「離譜」嗎?
不。因為這不是普通的職位競爭,而是圍繞通用人工智能(AGI)引發的全行業人才爭奪戰。
今天的AI公司動輒市值千億、上萬億,其中英偉達一度突破4萬億美元。
在這樣的牌桌上,砸重金爭奪頂尖人才,不過是下注方式之一。
為了應對人才流失,OpenAI決定讓員工放假休息調整,提出了人才培養計劃。

雖然嘴上說員工很忠誠,但實際上OpenAI給明顯員工的加薪,并且提供了高額股票補償。
這意味著股票獎勵支出可能增加數十億美元,并進一步稀釋投資者股權。
有媒體報道,OpenAI的股票薪酬成本如此之高,幾乎與推理計算支出相當。
今年,在推理計算方面,OpenAI預計將花費約60 億美元,僅略高于其預期記錄的股權激勵支出。
此外,公司今年還預計將在員工成本(如工資)方面再支出 15 億美元。

誰值1億美元?
對多數研究者而言,1億美元是可望不可及的天價。
真正能推動通用人工智能突破的,是極少數具有高度影響力的頂尖研究者。
如今,這些人已成為行業競爭的焦點。他們決定了AI技術進步的速度、方向與邊界。
雖然奧特曼表示這些報價沒有奏效:「我們最優秀的人才中沒有一個接受這些報價」。
他還稱Meta的這種做法「瘋狂且荒謬」,明確表示這種策略不講規則。

但在硅谷,人才可以「自由流動」,無需在法律上考慮競業協議之類的限制。
早年,硅谷還流行「互不挖人」的默契,后來被反壟斷部門重罰。如今,這種人才市場上的公開競價,反而是健康信號。
最優秀的人才,就應該匹配到最能發揮作用的位置上。
僅2024年,在AI基礎設施的投入,Meta就突破了640億美元。在此背景下,豪擲1億美元搶奪關鍵人才實為明智的精打細算的選擇。
數字1億雖驚人,戰略卻清晰。
奧特曼揭示了一個深層現實:頂級AI人才的身價,已與過去部分公司的估值相當。
巨額簽約獎金能快速見效,但藥效難持久。靠短期金錢激勵組建的團隊往往缺乏凝聚力,當合約到期,忠誠度也隨之消散。
而且Meta正面臨嚴重人才流失:2024年報告顯示其AI部門離職率達4.3%,兩年留存率64%,低于OpenAI的67%和Anthropic的80%。
文化鴻溝正在擴大。
Meta的策略是資本驅動。它依靠大規模投資和團隊并購,加速內部結構調整,以期更快速地推進技術落地。這種方式強調資源獲取、速度和規模。
OpenAI則更注重文化凝聚力。它通過股權激勵、共同使命感和強烈的內部信念來激勵與留住核心人才。雖然推進節奏相對較慢,但結構更穩定,有助于長期的研究連續性。
Anthropic走的是一條低調而穩健的路線。它強調研究安全、專注性和團隊內部的一致性。其高留任率正是這一理念成功的體現。
隨著競爭加劇,科技巨頭不斷流失人才;初創企業在尚未成熟前就被大廠收購;高校也難以留住核心學者。
頂尖人才正加速向擁有資源與遠見的少數實驗室集中。
評估AI公司不能只看產品演示或融資輪次。真正重要的是人才保留率、內部文化和領導團隊的穩定性,這些因素才決定了它能走多遠、飛多高。
認知工業革命
AI重塑職場
現在看來,AI的紅利只屬于少數人,普通人更想知道:AI會不會讓我們失業?
沒有人能準確預測遠期結果。
「肯定會大規模失業」或「肯定不會」,Reid Hoffman認為這兩種極端都不可信。
他更傾向于將現在的變革視為一次「認知工業革命」——
正如蒸汽機取代人力那樣,AI正在替代腦力。
社會因此獲得了生產力飛躍,也經歷了痛苦轉型。
同樣的劇本正在重演:初期可能會帶來崗位減少,但長期將是崗位重塑,最終帶來全社會的繁榮。關鍵是,我們要敢于迎接轉型,而不是回避。
比如,很多人說,以后不需要那么多程序員了。但他不這么看。
未來會是人人都是「半個程序員」。
有了AI助手(copilot),即使非技術背景的人也能借助它完成軟件開發。程序員數量不會減少,反而會擴大,成為普遍的「數字技能」。
我們正在進入「全民編程」的新時代。
最后作為投資人,他依然堅定投入AI賽道。
































